舊時共產黨有說:「拉攏次要的敵人,打擊主要的敵人。」要玩戰略、玩政治,此話都是基本道理。就像舊時美蘇冷戰,老美便謀求跟中國破冰,意義就是聯中制蘇。
強國之間如是,弱國更要聯合起來,於是乎便有這個盟、那個盟,這個約、那個約的組織。參加的盟或者約多了,不過反映另一句老話:「政治上沒永遠的朋友,也沒永遠的敵人。」所謂「盟友」,說白了,就是大家都有一個更大的敵人在面前,讓大家都得拉攏次要的敵人。
主要、次要敵人如何產生?原始社會多因民族,現代社會不外兩大原因:先是意識形態,像對抗軍國、納粹、共產、恐怖主義等;再來是地緣利益,像現在第一島鏈圍堵中國的局面,由日本出面,聯合韓、菲、越等,實際倚靠老美在背後撐腰。
意識形態和地緣利益,各國處境不同,因時、因地、因事又不同。所謂盟或者約,便是各國按自身利益交織而合,錯綜複雜。所謂博弈,就是強國之間的對賭,像個國際賭局,就連弱國也得跟着押寶。
因此,做元首的基本條件,起碼要搞得清誰屬主要、次要敵人,以決定拉攏誰或者打擊誰。舊時認定主要敵人,固然以對自身利益威脅最大者,像二戰之後的老美,最大威脅是共產主義,便打韓戰、越戰,跟蘇聯冷戰,蘇聯解體後便是打擊恐怖主義。直至奧巴馬上台,反恐抗俄變得手軟,卻來強調重返亞太,一味圍堵中國,顯然誰主、誰次,奧巴馬已然重新計算,打擊中國不外想美兵獨善其身。然而,高估中國威脅,硬把中國視為主要敵人,卻隨時把中國推向俄羅斯,一手把主要、次要的敵人聯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