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特區早前未有諮詢公眾而通過「離補」法案,事件經本港媒體大肆報道後,引發各界激烈反彈,終迫使政府撤回法案。有本港政治學者大嘆,澳門立法會由以建制力量主導的委任及間選議員組成,制衡力量形同虛設;新聞學者則指,澳門市民現時只能靠外地媒體發揮第四權的監察力,為市民提供資訊。
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鄭宇碩分析,澳門立法會結構難以產生有效的制衡力量,委任及間選議員大部分來自建制團體、商會及親中集團,統一戰線,議會內僅得三、四名民主派及反對派議員提出批評及意見。建制派議員、受資助的主流媒體無意制衡政府施政,社會風氣貌似「真係好和諧」。
他指出,部分澳門立法會議員並不以監察為己任,不但與政府關係密切,更將自己視為建制的一部分,甚至將議員當成某種榮譽。澳門的法案若僅靠票數通過,根本「冇得好講」。他又指,市民的怨氣因無途徑表達而不斷累積,直至今次事件爆煲前,相信澳門政府亦難料市民有此激烈反應。
「事件本身太嚴重,太過離譜,令澳門市民嘩然!」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認為,媒體的作用主要為大眾提供資訊與新聞、提供平台發表意見及監察政府。他指澳門媒體大多收取政府資助,立場偏幫政府。惟因有香港報紙進駐澳門,市民可透過澳門以外的媒體得到法案資訊,顯示跨地區報紙對澳門市民影響更大,亦是眾多市民上街遊行反對法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