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民調:政府「放水」有助加快重建

【本報訊】市區重建局經濟掛帥,只推行三年的舊區重建需求主導計劃更「開倒車」,由於市建局手上的重建項目多為小型「牙籤樓」,成本高效益低,預期虧本嚴重,當局有意收緊業主申請重建的門檻。有學者指出,港府舊區重建欠缺新思維,單靠市建局自負盈虧,推動市區重建進度相當緩慢,因為「市建局唔想做蝕本生意」,認為港府應增撥重建資源,以及推動大型重建發展項目,才能增加吸引力,加快重建速度。

單靠市建局難有作為

三年前,紅磡及土瓜灣先後發生塌樓及舊樓火警死人事故,令社會關注高齡樓宇的風險,市建局於是推行需求主導計劃,降低重建門檻,一幢舊樓只要徵得六成七業主同意,便可申請重建,以加快舊樓更新,惟該計劃實施至今,八個進行中的需求主導項目預計蝕本廿多億至三十億元,故當局有意檢討計劃,檢討範圍包括如何止蝕,例如是否為每年需求主導項目的數量或虧損金額設上限,以及提高申請門檻等。提高重建門檻雖然可以確保市建局利益,但也會打擊業主的重建意欲,令人憂慮舊樓老化問題更加惡化,減慢重建步伐。

舊區重建進度緩慢,以土瓜灣區為例,雖然九○年代港府已有意將土瓜灣作綜合重建,但一直紙上談兵,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稱,舊區業權分散,要進行大規模重建,阻力大難度高。港府當初成立市建局是希望加快收樓程序,但港府堅持以自負盈虧運作,令市建局的重建項目往往以經濟掛帥,若重建規模小,很難吸引市建局及私人發展商共同發展,從而阻礙重建進度。鍾認為,港府重建舊區必須有新思維,如向市建局「放水」,以及用更靈活方式賠償,才能加快收樓及重建程序。

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則指,「市建局有利可圖先會積極收購重建,冇錢賺根本唔想主導重建」,然而不少舊樓日久失修,潛在危機,「唔拆唔得」,港府應向市建局增撥資源,以及推動大型綜合社區發展,才能增加重建吸引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