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創意產業也需因地制宜

位於中環鴨巴甸街的前警察宿舍,花了逾四億元公帑進行活化,現已變身為「PMQ元創方」創意產業中心,並將於下月九日開始試業。

據稱,這個新的創意產業中心因舖租低於中環市值租金三、四成,吸引了不少有意創業者躍躍欲試,百多間工作室出租率高逾九成,包括有設計時裝、飾物、家品、食品、珠寶及畫廊等。比較特別的是,租戶須遵守規定,設計師每天駐場最少七小時,採用「前舖、後工作室」方式經營,以方便市民參觀。

「元創方」比起土瓜灣舊屠房變身的「牛棚藝術村」,以及石硤尾舊徙置大廈改建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在經營手法上有其獨特之處,至於是否受歡迎,試業後尚需要時間來證明。

政府願意為保留一些具紀念價值的歷史建築物,不惜工本進行活化,並用來鼓勵文化和創意產業,用意良好,但以往反應大都「叫好不叫座」。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現時此類創意中心太分散,且所處的地點周圍環境並不配合,變得只成為一些「個體戶」的「蝸竇」,對推動創意產業作用有限。

任何產業要搞得有聲有色,必須因地制宜,成行成市,方能發揮效應,吸引人流。所以,筆者一直提倡在長沙灣發展時裝批發市場,在紅磡發展珠寶城,在觀塘發展禮品中心等,因這些地區本身已各具雛形,只要政府加以推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屆時,無論服裝設計、飾物設計或禮品設計等,自然「對號入座」,創意與產業結合,肯定更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