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商標被搶註 傳統難敵商業化

新一年的長洲太平清醮活動即將展開,市民及遊客除了欣賞飄色表演,購買平安包及印有平安標誌的手信禮品,也是指定動作。想不到的是,「平安」圖案近日被一家私人公司搶先申請註冊,欲據為己有,一場「平安」爭奪戰已然展開,結局如何影響深遠,不僅關乎保護知識產權,更關乎保育傳統文化。

長洲太平清醮活動雖然歷史悠久,惟過去並不特別引人關注,近年當局恢復搶包山活動並廣泛宣傳,太平清醮活動愈辦愈紅火,一年比一年熱鬧,儼然成為本港特色旅遊的一個亮點。康文署多年前找人設計了一個專用圖樣,以圓形外圈代表平安包,內裏有粉紅色「平安」二字,有關圖樣亦成為搶包山嘉年華的標記。由於圖案設計並未註冊,遂成為公共財產,如太平清醮不少活動以及生產平安包的餅店,活動中出售的T恤、鎖匙扣、咕𠱸等禮品都使用有關圖案,「平安」圖案深植人心,商業價值日益凸顯,難免招人覬覦。

果不其然,一間私人公司上月底向政府商標註冊處申請一項商標註冊,有關商標的圖像與康文署的「平安」圖像一式一樣。顯而易見,有人搶先出手,欲壟斷「平安」圖案,一旦成事,意味着本為公共財產的平安圖案,今後將淪為別人的牟利工具,康文署及長洲商戶要麼停止使用此商標,要麼出資向註冊者買回商標,要麼向註冊者呈交使用費,甚至康文署及長洲今後能否舉辦太平清醮活動,都可能備受掣肘。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當年康文署一着不慎,埋下今日被人搶註的後患。太平清醮活動的宗旨是祈求平安,如果「平安」被別人搶走,平安包不能賣,平安手信見不到,這項傳統活動只剩下銅臭,還有甚麼意義?而且此例一開,其他傳統活動如大坑舞火龍、龍舟競渡活動等,也會被別有用心者利用。

康文署如何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不被別人奪走,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姑勿論結局如何,這場「平安」爭奪戰也啟人反思,如何在商業大潮中保護傳統文化。商業社會,名氣就是商機,商標有價有市,搶註商標早已成為一盤大生意,內地法庭曾處理東莞及珠海商家爭奪「元朗」商標的官司,揭發本港不少知名地名如尖沙咀、銅鑼灣、旺角、上水、深水埗等,都已成為內地的註冊商標,而本港馳名的「避風塘」飲食文化,也淪為上海一家公司的專利。至於中國傳統的端午節變成南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成為一時熱議。

商家有利必圖,商業因素無孔不入,如何在保育傳統的同時避免過分商業化,導致傳統文化變質變味,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對於這場「平安」保衞戰,當局必須嚴陣以待,不容有失,事實上,香港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活動已所餘不多,彌足珍貴,這也正是香港特色及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