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中央權力與特區民意

中央要主導政改的全過程已是彰彰明甚。自上而下,由中央領導人,主理特區事務的官員以至具有官方背景的專家學者,均先後登場,高調亮相,在媒體的曝光率甚高,利用輿論造勢以期影響民意,力度之大更是史無前例。

相對而言,泛民主派明顯處於下風,加上陣營派系眾多,即使有真普聯作為合作的平台,也未能發揮整合作用。上海之旅有如一盤散沙,示弱於人,就政改議題是各說各話。泛民政黨的表現差勁,不如民間聲音來得響亮。議會外,以社會行動向中央叫板的有「佔中」大有踏浪而來之勢。五月的全港五區商討日,六月的全民投票選出符合國際標準的政改方案。佔中組織者已經向政府的政改專責小組遞交研討結果及報告,藉此向中央施壓。

泛民溫和派的影響力在下降,民間的激進力量則有上升之勢。學民思潮及學聯建議公民提名及議會提名的「雙軌」方案,只要獲得三萬五千名選民聯署,或取得兩至三名立法會議員的提名,就可以「出閘」,毋須理會提名委員會的所謂篩選,實行與中央對抗到底。中央要求政改回歸《基本法》的憲制基礎上展開討論及改革,強調中央對特首的人選有實質的決定權,但社會上要求公民的參與及認同的呼聲不能忽略,更有不斷壯大的走勢,這在年輕一代中尤為明顯。

一七年特首普選的過程,某程度上講,應該在中央的政治權力與特區的民意取向兩者間取得合理平衡,未來特區政府的管治權才不會受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