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波動,惟仍有不少市民視股市為另類賭場,以大筆資金主攻高風險的衍生工具及期貨。有專業人士退休後全職「炒期指」,多年來累計輸近千萬元,需賣車賣樓「填氹」,更一度想自殺;有中年女士在生意失敗後轉行「炒輪」,終輸光五十萬元積蓄,還欠下近卅萬元債務。有機構直指,近年該類病態股民有上升趨勢,當中不乏高學歷、高收入的「老散」(資深股民)。心理學家表示,市民一旦發現炒股上癮至影響生活,宜盡早求助,勿在股海浮沉。
六十多歲的周先生(化名)屬早年精英分子,當年大學畢業後獲高薪厚職,月薪約十萬元。他由八十年代開始投資,炒金、炒外匯及炒賣恒生指數期貨,甚至借孖展買貨。事業一帆風順的他在投資路上卻屢屢碰壁,至一○年的三十年間,周先生已先後虧損八百萬元。
「當時唔忿氣,諗住成世人都未贏過,冇理由係自己唔得,應該係冇時間做功課,諗住全職炒股博吓。」○六年退休的周於一一年四月開始全職炒期指,開市前看新聞,收市後畫圖、自行預測恒生指數走勢。
周坦言,炒股期間,妻子怨言頻生,千呎大宅及名車亦相繼變賣,但仍無法遏止周的「賭癮」。半年間,周再輸掉廿多萬元,「輸咗咁多錢,都唔覺自己有問題,直到想自殺,先識得懸崖勒馬。」
有資深社工透露,本港如周先生般有病態炒股症狀的個案為數不少,大多擁有高學歷,且股本豐厚,他們當中有人投資、投機及賭博不分;亦有人慣以投資作藉口,否認沉溺,至債務纏身或有輕生念頭才被揭發。
不少病態股民多選擇賭博味濃的衍生工具。今年五十歲的阿玲(化名)早年經營中港貿易生意,至○六年六月因內地工廠倒閉,數十萬人民幣貨款被拖欠,她因而回港做全職股民。向來有投資經驗的她只選擇買賣窩輪,以五十萬元的股本,實行以小博大。
阿玲每天早上七時起床做功課,閱讀財經新聞、美國股市、金價、外幣及政治局勢等資料,才制訂投資策略。「我覺得自己係好專業,有依據去買賣。」她指,全職「炒輪」的首兩、三個月總是贏多輸少,最高峰在一小時內已有十萬元利潤,因而她繼續「炒」下去。
但往後數個月,阿玲卻連番敗陣,幾乎輸掉五十萬元積蓄。阿玲仍未醒覺,及後更經常上賭船,圖以百家樂「翻身」。阿玲自言,在九個月的全職炒輪生涯中,她輸光五十萬元積蓄,還欠下三十萬元卡數,並因擔心無法還債而患上焦慮症,及後經一年的治療才能痊愈。
「覺得自己愈來愈不能自拔,再炒落去家破人亡,但都停唔到,就已經係病態。」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指,投資與賭博的社會形象不同,善於投資的股民易得到認同,若沒有出現嚴重虧蝕至影響生活,家人及朋友難以察覺有問題。她指,若家人及朋友本身並非金融專業而轉為全職「炒股」,有關人士變成病態股民的機會會大增。
負責協助周先生和阿玲的東華三院平和坊戒賭輔導中心主任楊枬英表示,該中心每年約處理逾三十宗的病態股民個案,當中逾半數有專上學歷,而今年首兩個月病態股民的人數有上升趨勢,佔去年全年人數的百分之十一。她指,不少病態股民因擔心退休的生活開支不足,及希望在短時間獲高回報,轉而「炒股」。而部分人在開始出現問題時,未必懂得分辨自己屬何種類型,甚至對投資產生困惑,楊建議可參加該中心今日舉辦的講座了解更多資料。
腦海裏充滿炒股的事情
注碼愈炒愈大,甚至借錢炒
不炒股票的時候,會坐立不安
會說謊隱瞞自己的炒股行為
因炒股而影響自己的生活,包括工作、學習或與朋友及家人的關係
需借錢來紓解因炒股引致的財政困境
為了籌集股本,甚至作出非法行為
用炒股逃避不開心的情緒或問題
輸錢後,會再下注炒股,希望贏回輸掉的金錢
多次嘗試控制或減少自己的炒股行為,但不成功
資料來源:東華三院平和坊戒賭輔導中心
文:張艷紅
圖:崔祖佑、吳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