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連續二十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可惜沒有多少市民對此感到興奮。今日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貧富懸殊不斷惡化,深層次矛盾愈演愈烈,最自由經濟體這項虛名,得到固然不值得欣喜,失去也不會令人覺得可惜。
美國傳統基金會報告指出,本港經濟自由度指數為九十點一分,雖較去年上升零點八分,但廉潔評分卻急跌一點七分至八十二點三分,居全球第十三位,較去年下跌一位,成為拖累整體評分的主要原因。而香港的老對手新加坡則繼續排第二,得分是八十九點四分,與香港的差距不斷收窄,相信很快就會後來居上。
自由經濟曾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但自由經濟並非萬應靈丹,尤其是經過亞洲金融風暴及全球金融海嘯衝擊,香港幾乎陷入滅頂之災,證明自由經濟學家所推崇的「市場萬能」只是一個神話。近年來,世界各地政府紛紛調整經濟政策,加強有形之手的干預,連鼓吹自由經濟最不遺餘力的美國也不例外,只有香港例外,前朝曾蔭權政府墨守成規,一味以「大市場、小政府」掩蓋本身的無能,甚至成為官商勾結的藉口,結果大企業盈利年年飆升,絕大部分打工仔的生活質素卻每況愈下,與表面的經濟繁榮形成強烈的反差。香港年年獲得最自由經濟體桂冠,而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也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實在是莫大諷刺。
更不堪的是,前朝政府不僅無能,而且貪腐,曾蔭權本身與富豪勾勾搭搭,前廉政專員湯顯明同樣貪威識食,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亦涉及賄案,港府烏煙瘴氣,廉潔指數一跌再跌,庸官禍港,莫此為甚!
說到底,最自由經濟體只是虛名,評價一個經濟體的活力及潛力,競爭力才是最重要的指標。中國內地的經濟自由度年年排在全球一百名之外,但並不妨礙中國經濟年年強勁增長,反觀香港競爭力卻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早前內地公布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一直位居第一位的香港終於被上海後來居上,取而代之。如果港府再不警醒,如果社會繼續泛政治化,競爭力勢必還會下滑,香港遲早淪為中國的二流城市。
香港產業結構日益單調,是競爭力衰落的主因。以物流業為例,香港貨櫃吞吐量曾位居世界第一,如今跌到第四;旅遊業得益於個人遊政策,持續十年強勁增長,現在亦因為配套設施不足及中港矛盾加劇等原因而面臨無以為繼的窘境;專業服務方面,隨着內地環境不斷改善,香港優勢不斷喪失;就算基礎最為雄厚的金融業,也面對新加坡及上海的兩面夾擊,尤其上海雄心勃勃發展自由貿易區,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衝擊最大。香港的所謂四大經濟支柱,全部搖搖欲墜,不能不令人擔憂。
香港年年得到最自由經濟體的虛名,競爭力卻不斷下跌,廉潔度拾級而下,核心價值蒙污,可謂得不償失。怕只怕,有朝一日連最自由經濟體這個虛名都保不住,那就更加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