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將於二○一六年建成,為大嶼山發展大計提供契機,當局將發展橋頭經濟、帶動新界西部發展喊得震天價響。可惜港府從來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侏儒,由於大嶼山交通及商業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加上環保等爭議,令人擔心橋頭經濟又淪為畫餅充飢。經濟學者警告,若當局不能急起直追,盡快開發大嶼山,大橋通車後十年可能流失二千億元經濟收益。
港珠澳大橋啟用後,勢必為香港帶來更多人流和車流,對交通等方面構成極大壓力。有立法會議員質疑大嶼山交通配套不完善,會引發交通阻塞;也有民間團體批評大嶼山在港珠澳大橋三個橋頭落腳點當中,發展最落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承認,屯門至赤鱲角交通幹線將於二○一八年落成,比大橋落後兩年,但港府已啟動東涌新市鎮拓展計劃,包括填海一百五十公頃興建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附設便利旅客的商業設施;當局還考慮利用國際機場附近一塊空置土地發展酒店、食肆、購物中心等商業設施。他揚言,東涌目前人口只有九萬,未來會增至二十多萬人。
雖然當局信誓旦旦,有一個事實卻無法掩蓋,那就是無論港珠澳大橋工程還是相關配套基建,香港全部落後於人。興建大橋的計劃在本港一波三折,一拖再拖,澳門及珠海卻是說幹就幹,若不是香港拖後腿,大橋早就通車了。就基建效率而言,這條橋應改名「珠澳港大橋」才恰如其分。
若論橋頭經濟配套發展,香港更是望塵莫及。正如關注團體指出,港珠澳大橋位於橫琴及澳門的落腳點正全速發展旅遊業,根據橫琴方面公布的中央商貿區發展規劃,預計能提供超過一萬五千個酒店房間,商業總建築面積達一千一百萬平方米。相比之下,大嶼山現時只有三千個酒店房間,不足橫琴的五分之一;大嶼山商業空間總建築面積只有十二萬平方米,僅及橫琴的百分之一。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大嶼山面積超過橫琴島,發展規模卻是後者遙遙領先,足證兩地政府的視野、決心、魄力也是雲壤之別。
近年香港受困於房屋及商業設施不足,港府拓土建屋又面對「土從何來」的問題,其實香港並不是缺少可供發展的土地,而是受制於重重阻力,有地動不得。撇開新界尚有大片土地未開發不說,光是作為中國第六大島嶼的大嶼山,便蘊藏極大發展潛力,只要搞好交通配套,足可以成為未來的一方熱土。港珠澳大橋日後落成,猶如打通經濟上的任督二脈,既可以帶動離島及新界西部連片發展,更可以與深圳前海及澳門橫琴島連成一線,形成規模效益。問題是港府施政寸步難行,大嶼山發展大計至今依然止於紙上談兵。
大嶼山本讀作「大罪山」,因為不好聽才讀作「大如山」。其實大自然何罪之有,耽誤大嶼山開發計劃,才是真正的「大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