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肆摘星錦上花 有人歡喜有人愁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一向講究飲食,正如孔老夫子所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香港號稱美食天堂,飲食文化多姿多采,包羅萬有,所以在每年的《米芝蓮指南》中,總有不少食肆上榜。今年獲得星級評價的香港食肆由去年六十一間增至六十二間,另有二百多家食肆獲得推介,包括不少平民美食餐廳。眾多食肆摘星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美食天堂錦上添花,憂的是營商環境不斷惡化導致許多具本地特色的美食逐漸湮沒。

常說一登龍門,聲價十倍,然而對於許多食肆而言,獲得米芝蓮點評,根本不知是福是禍。正如一位被納入「米芝蓮車胎人美食」的餐廳東主所說,他擔心業主加租多於獲得推介的喜悅。事實上,在租金及其他成本不斷上漲之下,近年獲得米芝蓮推介的食肆難抵加租壓力而被迫結業的例子屢見不鮮,反映飲食業經營困難,即使食肆摘星,亦不等於獲得免死金牌。尤其是那些收費低廉的平民食肆,更是首當其衝,今日不知明日事。

眾所周知,平民美食餐廳多以本地特色取勝,由於定價不高、利潤有限,承租力比不上高級食肆,但對旅客的吸引力並不亞於後者。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美食天堂,就是因為飲食文化豐富多元,既有高級食肆,亦有平民美食,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可惜,由於經營困難,平民美食始終難成氣候,即使得到米芝蓮推介,也未必可以擺脫困境。

為了保留和推廣民間美食,其他國家和地區無不積極打造大型飲食中心,例如台北的士林夜市、台中的逢甲夜市、台南的花園夜市、北京的王府井等。即使面積比香港還小的新加坡,政府也積極增建小販中心,而且在港灣兩岸打造食街及酒吧街,不僅提供政策支援,還設立「小販學徒計劃」,為飲食業培養人才,確保本土特色美食得以傳承。反觀港府對民間美食不聞不問,任由自生自滅,可謂咄咄怪事。

曾經有人建議港府倣效星台等地,劃地興建美食中心,吸引平民食肆進駐,既可保留本地特色美食,又可打造旅遊景點,創造就業機會,同時還可將小型食肆集中管理,提升服務質素,一舉多得,奈何當局總是無動於衷。

事實上,飲食不僅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而且代表一個地方的歷史。日本和食及韓國泡菜雙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響飲食文化品牌,就是最佳例子。香港匯聚中西文化,飲食特色別具一格,例如港式奶茶、菠蘿包等等,是樹立城市形象、吸引旅客的寶貴資源,只怪港府有眼不識寶,不懂得好好利用,加以推廣。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個雅俗共賞、豐儉由人的美食天堂,才是真正的美食天堂。香港不乏本土特色美食,問題只在當局眼高手低,不肯用心打造,不懂包裝宣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