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發現或屬全球首見的新品種螢火蟲!中、港、日三地專家發現曾於大嶼山出沒的一種雌性螢火蟲,其身上共有卅三個發光器,產卵後全身綻放綠光,遠看貌似一個小燈籠,雄性則全身呈黑色。有螢火蟲專家指,擁有上述特徵的螢火蟲在文獻上從未記載,有團體正就該項新發現撰寫研究報告,待明年向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發表,屆時公眾將可為這種彌足珍貴的新品種螢火蟲命名。
香港螢火蟲館館長麥肇峰表示,相信是新品種的螢火蟲由數名大嶼山村民於○九年發現,但因他們對螢火蟲沒甚認識,所以對「寶藏」不以為然。
後來有位愛蝶的農莊莊主將螢火蟲送往螢火蟲研究協會鑑定,才發現極有可能是新品種,屬雌光螢,成蟲後身長約一點三厘米,棲息於枯葉堆,靠獵食俗稱「千足蟲」的馬陸維生,該品種的雄性螢火蟲全身黑色,文獻前所未見,而雌性螢火蟲產卵後,全身卅三個發光器會同時點亮,警告同類不要靠近,牠們另一特點是不會飛,即使到了求偶期,亦只會豎起尾部吸引異性交配。
身兼香港螢火蟲研究協會會長的麥肇峰補充,現時大嶼山最少發現約二百隻新品種螢火蟲,牠們只活躍於每年的二至三月,其餘日子會以幼蟲形態展現,考慮到大批市民湧至觀賞,或破壞其棲息地,故決定不公開出沒地點,盼一睹「小燈籠」的市民,恐怕要大失所望。
螢火蟲漫天飛舞,美景醉人,近年吸引大批市民於夜間賞螢,不少旅行團借生態遊之名「吸金」,但麥肇峰批評,部分欠專業知識導遊讓團友肆意破壞螢火蟲棲息地,加速其死亡,加上螢火蟲集中的郊野公園入夜後「無王管」,使近年本港錄得的螢火蟲數目銳減,建議政府對生態旅遊加強規管,發牌予環保團體舉辦有關活動,又期望政府多做宣傳教育,呼籲觀螢市民到香港螢火蟲館參觀。
記者羅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