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壓力大 五歲女想死

港人壓力爆煲禍延幼童,公私營醫療均發現焦慮抑鬱症呈幼齡化。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透露,八歲以下求診病人數目,近年每年約百人,為十年前的十倍。他臨床所見,幼稚園至初小學童求診個案上升,最年輕僅四歲。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葆雯亦於本月接獲年僅五歲的女童求助個案,女童因應付頻繁的升小一面試壓力太大,竟向父母透露「想死」。陳葆雯提醒家長,受歡迎的學校未必人人適合升讀,籲量力而為。

陳葆雯昨指,該名女童就讀幼稚園高班,父母近期在小學面試問題上,幾番責怪孩子「點解人哋做到,你做唔到?」她說,該對父母否認是「怪獸家長」,沒有要求孩子上面試班,安排女兒到小學面試頻密度只是一星期一次,相信孩子能承受。豈料女童感到壓力甚大,透露傷害自己念頭,更幾次提到「自殺」,令父母大為擔心,立即求醫。陳指,女童求診後幸而毋須用藥,透過家長改變管教方式,給予鼓勵,女童的焦慮症狀得以紓緩。

陳國齡亦發現,近年患焦慮抑鬱症的兒童及青少年,表達不安的方法趨消極。過往是撕爛試卷、打架等反叛行徑,現在是直接表明「死咗就好」、「我真係好想跳樓」。她曾接獲數名小學生衝上校園天台,企圖一躍而下的個案。她直指,孩子們的壓力來自父母多於學校,「點解人哋做到你做唔到?考唔到好學校點搵份好工?」

持續失眠嘔吐恐為徵兆

她表示,焦慮症可由先天如家族遺傳、「驚青」或完美主義的性格引起,但約六至七成患者屬後天誘發,如長期飽受壓力所致,當父母不斷「催谷」子女,將增加其精神壓力,有機會誘發焦慮症。她提醒家長,最忌否定子女的煩惱,需循序助子女解決問題。

確診的病童需評估壓力來源,訂出適當治療方案,輕則可以調校家長管教方法,中度至嚴重者便要處方藥物血清素再吸收抑鬱劑。醫生提醒家長多留意兒童有否持續一星期失眠,或出現原因不明的嘔吐、肚痛等;並要關注他們上學及考試前後,情緒及行為有否異常。

陳葆雯表示,兒童不明原因的腹痛稱為功能性腹痛,是焦慮抑鬱徵狀之一。研究顯示,約三成半十至十七歲兒童及青少年患不同程度抑鬱徵狀。她的臨床經驗中,逾半兒童病情需用藥控制,療程達九個月至一年,大部分完成療程者能康復。但童年時曾患焦慮症或抑鬱症者,成年後復發機會高六至八倍。

今年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成立十周年,執行委員會主席周萬長指,為喚起社會關注抑鬱症,拍攝微電影《本可改變的結局》,表達抑鬱症患者以自殺了結生命的結局是可以改變的,台前幕後工作人員全為義工。

兒童患焦慮症警號

子女持續一星期出現失眠。

子女持續兩星期出現例如肚痛、嘔吐、食欲不振等不適現象。

子女突然出現異常行為,例如抗拒上學、害怕與陌生人交談。

子女經常情緒不穩,例如悶悶不樂、暴躁、緊張。

子女突然出現行為退化現象,例如已學識上廁所,但晚上無故瀨尿。

資料來源︰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