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分攤帳項涉取巧 搞自資課程大賺

【本報訊】八大院校年前出現嚴重虧損,部分自資課程卻有錢賺,令人關注公帑有否被用作補貼自資課程,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花兩年時間檢視院校的財政狀況,雖未發現重大問題,但院校在員工、建築校舍的成本分攤上有取巧情況,令自資活動愈來愈賺錢,教資會提出九項建議要求院校提升財政透明度及修訂計算費用的方式,包括在網上公布公帑及自資課程的成本分攤方法,至於日後學費會否因而上升,則由各院校自行決定。

教資會轄下的財務工作小組的報告發現,截至去年六月底,院校持有的平均儲備為四十一億元,當中三十億元來自自資課程及活動;兩所院校的資助課程及活動在過去三學年都有虧蝕,但自資課程卻有兩年錄得盈餘。從學生人數及學費收入來看,院校的自資部門在規模上已超越教資會資助的運作,兩者差距更不斷擴大。

教資會將制訂指引

小組召集人雷添良昨表示,發現不同院校在財務安排上有不同做法,例如把大學本部教師調往任教自資課程,有院校只把教師的薪金計入課程成本,卻無把教師的福利計算在內,變相要本部承擔部分開支;亦有院校把自資課程校舍的建築費當作間接開支,但小組認為應屬直接成本,並由自資部門承擔費用。

教資會在年底前會成立專責小組,定出具體指引及定期審視有關機制。

另外,教資會、教育局及院校會撥出三千萬元推行文化交流活動,當中一千八百萬元會資助清貧學生參加海外交流,每人最多可獲一萬五千元,預計有一千二百人受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