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教科書商無奈背負「無良」原罪

今個星期是開學的大日子,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家長和學生緊張的時刻,除了同學要面對新一年的學習外,家長也要面對每年上升的各項費用,更每每有百上加斤之嘆。

市民詬病 欠缺探討

教科書售價上升是每年必然出現的議題,今年也沒有例外,但傳媒今年報道教科書售價上升的篇幅沒有以往般大,主因是今年教科書的售價上升,和通脹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分別,和校服、學童午餐、校車費用相比,教科書今年的售價調整算是溫和。在一般人的眼裏,書商都是唯利是圖之輩,它們分屬大出版集團,在目前的環境下自然是唾罵對象;相反,不少的校服或是校車服務,由於單位價格不太高,縱使價格上升也沒有那麼惹人注意。

其實一味指摘書商罔顧社會責任、胡亂加價並不是合理的指控,因為成本上升是各行各業要面對的難題,書商也不會例外。所以教科書成本上升導致售價調整,我們也不能過分深究,因為我們不會指望書商以虧本的狀況來經營。然而,教科書加價即使溫和,但一整套教科書的售價已叫不少家庭吃不消,假如家中有兩名以上求學的子女,開學前的書費可是家庭開支一個沉重的負擔。坊間對教科書調整售價一直存在詬病,可是這只是情緒式的發洩,並沒有對問題的根源作一探討,也沒有對問題有真實的理解。

書商的改版常被人指摘,皆因會令教科書售價上升,但人們並不明白,教科書改版亦有其原因,除了要將資料更新外,更多的是政府有新的規定,又或是課程更改,以致教科書不得不改版。很多人並不明白,教科書的改版,不少只是字眼的改動,又或是版位的改變,在一般人看來,這根本是書商在玩弄排版和文字遊戲,從而可以淘汰舊版課本。筆者不否定真的有書商立心不良,以這種手法來謀利,可是有更多的可能是,原有的版本被政府認為需要改動因而書商不得不改版。不要以為書商都很樂意改版,原因是每一個改版決定等於將以前的市場配額重新劃分,對書商而言並非一定可以維持原來的佔有率,在商言商也並非完全有利。

市場萎縮 售價難降

教科書市場規模縮小,更是書價難以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本教科書由撰寫到出版,當中有着不少的成本,這些開發成本可以說是固定成本,反之印刷每一本教科書額外的開支,就是每本書的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既是已出之物,要收回就只得靠大量的印刷和銷售額的提升,才可以將固定成本回收。可是本地出生率下降,數年後中學每級學生更由目前的六萬人下降至四萬多人。當購買教科書的同學減少了,書商的固定成本也難以在同樣的成本結構下回收。換言之,以前可能在售出四萬本教科書中回收固定成本,現在卻要在三萬冊中收回,每冊書的固定成本上升了,教科書售價焉能下降?

再者,香港教科書的利潤因市場減小而收窄,書商也不願意聘用作者寫書,而改為以版稅形式來支付作者。版稅一般定作書價的一個百分比,要提供足夠經濟誘因給作者,版稅的百分率不可能太低,也因而令售價高企不下,因為固定成本、版稅、製作費用已佔了書價的大部分,再加上書商的營運成本,要教科書售價大幅下降是不可能。政府其實明白教科書市場的種種問題,只是礙於現存格局已運作多年,要改動並不容易。可是說書商無良容易,要改動市場結構卻頗費周章,書商要背負「無良」的原罪也無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