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基金被譏為「遮醜基金」、「補鑊基金」,一點不錯。扶貧委員會決定將工廈劏房住戶納入關愛基金資助範圍,約五千戶家庭受益,獲得三千五百至一萬元不等的津貼。問題是,政府扶貧來來去去都是一次性措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最終只會愈扶愈貧,愈扶愈民怨沸騰。
當局早前推出「居住環境惡劣人士津貼」計劃,向租住私樓的劏房戶提供居住津貼,卻將居於工廈劏房家庭拒諸門外,理由是工廈劏房違反《建築物條例》,引起輿論強烈批評。工廈劏房即使違法,那也是當局執法不嚴的問題,跟租住者有甚麼關係?憑甚麼劏房業主不受罰,租住者卻受懲罰?再說,部分私樓劏房同樣不合法,同樣要取締,政府關愛私樓劏房住戶卻對工廈劏房租客冷若冰霜,分明是雙重標準。
說到底,無論工廈劏房住戶還是私樓劏房家庭,他們都是政府劣質施政的犧牲品。有頭髮沒有人願意做瘌痢,有安樂窩沒有人願意租劏房,私人樓價高不可攀,申請公屋擠崩頭,這才製造了大量無殼蝸牛。比較而言,工廈劏房一般遠離市區,交通及生活設施嚴重不足,居住環境其實比私樓劏房更加惡劣,政府資助私樓劏房戶卻不問工廈劏房戶死活,既不合情,更不合理。政府將劏房分成工廈及私樓,分別對待,不僅是製造社會分化,更是以懲罰窮人來掩蓋自己的施政無能。
當局覺今是而昨非,終於將工廈劏房住戶納入津貼範圍,雖然姍姍來遲,但好過執迷不悟。當然,工廈劏房戶並不會因為多了幾千元而改善居住環境,更不會因此而脫貧,這些錢用完了也就完了。事實上,關愛基金自成立以來雖然推出不少扶貧措施,可惜都是「派糖」措施,充其量甜一下嘴巴,治標尚且不能,遑論治本。從更大的角度來看,政府透過財政預算案扶貧紓困,歷年來共派錢二千多億元,數字不可謂不驚人,但效果卻適得其反,即使根據最保守的政府統計數字,全港貧窮人口高逾一百一十六萬,即六個港人一個窮,其中長者貧窮問題更嚴峻,全港九十多萬長者中有三十多萬貧窮,平均不到三個長者一個窮。
扶貧扶貧,愈扶愈貧,事實告訴人們,解決貧窮問題不可能靠短期措施,不能靠一時心血來潮,更不能靠名不副實的關愛基金。政府下月公布貧窮線,但如果沒有配套措施,仍無法扭轉香港貧富懸殊不斷惡化的勢頭。還是那句老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投資教育、拓寬產業、優化就業,才能製造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而對長者來說,惟有落實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才能一勞永逸地免除後顧之憂。
一方面,香港人口老化加速,長者愈多,意味窮人愈多,扶貧壓力愈大;另一方面,香港是富庶社會,政府不缺錢,缺的是決心,缺的是承擔。安老問題一日不解決,扶貧永遠是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