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新市鎮須引入內地消費力

特區政府力推新界東北和洪水橋發展計劃,預計可解決三十多萬市民的住房需求,創造逾十萬個就業機會。問題是這些就業機會能否如期兌現?會不會重蹈「悲情城市」的覆轍?

政府當年發展天水圍,因只注重緩解市民住房緊張難題,對於社區人口結構、配套設施和居民就業需求等問題均欠缺周詳規劃,警署、醫院、圖書館等也欠奉,就業機會更幾乎沒有,令天水圍恍如「孤島」,家庭悲劇特別多,故有「悲情城市」的稱號。

當局雖已吸取教訓,改善了天水圍的配套設施,可惜對如何激活區內經濟,解決區內就業難題仍未有良策。「天秀墟」的出現,不僅救不了天水圍,更是敗筆之作,可作反面教材。

活化經濟的重點,應是引入內地龐大消費力。以上水為例,上水雖然欠缺規劃,但雜亂街巷已演化成一個專供內地旅客的日用品批發中心,不是沒有生意,而是顧客多得應付不了,甚至影響到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這與「天秀墟」的死氣沉沉可說天淵之別。

因此,將來新界東北和洪水橋的發展規劃,政府應考慮與內地消費需求掛鈎,廣設街舖,多設吸引遊客的購物、觀光項目,令新市鎮成為一座座各有特色的商品批發中心,既可緩解上水不勝負荷的壓力,又可增加新市鎮的經濟活力,讓區內居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