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考生路茫茫 知識經濟淪空談

第二屆文憑試放榜,又是唏噓多於歡笑之局。只有極少數精英考生有幸踏上大學之路,大量落第者陷入升學就業兩難的困境,面對茫茫前路,徬徨又無助,尤其不少「成績達標」的考生因大學學位不足而被拒諸門外,更是令人惋惜,令人憤怒。高等教育制度與知識化經濟大趨勢背道而馳,是該檢討的時候了。

今年文憑試競爭異常激烈,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並不為過。全港考生高達八萬二千人,比去年多近萬人,考獲入大學最低資格的有兩萬八千人,也比去年多,然而聯招資助學位只有區區一萬二千個,平均二點三個人爭奪一個學位,即有一萬六千合資格者最終只能望大學之門而興嘆。競爭之激烈、之殘酷,不僅甚於舊制的高考,也超過第一屆文憑試。

政府資助學位供不應求,一向備受詬病,今年顯得更為突出。今時今日,香港人口持續增長,考獲入大學資格者不斷上升,社會對高學歷者的需求同步增加,然而高等教育政策因循守舊,資助學額長期維持不變,明顯落伍於時代。人們實在難以理解,港府既然窮得只剩下錢,完全有增加資助學位的能力,為甚麼面對愈來愈多考生落第卻始終無動於衷呢?高官口口聲聲重視教育,到底是真還是假呢?

在知識經濟的年代,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有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關鍵看能否培養人才,人才的競爭,是最大的競爭。所以,世界各地都將發展教育視為重中之重,發達國家大學升學率大多在七至八成,台灣及南韓升學率近乎百分之百,即使是升學率偏低的新加坡,也有兩成五考生得圓大學夢,高於香港的一成八至二成。香港不僅是亞洲四小龍中大學升學率最低的一個,與後來居上的內地相比,同樣感到汗顏。香港這些年來綜合競爭力每況愈下,固然有多種因素造成,而教育政策僵化、埋沒人才,正是其中之一。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升學是向上流動的階梯,對窮人來說尤其如此。資助學位僧多粥少,清貧子弟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為富人子弟升學門路寬廣,此地讀不了,還可以選擇負笈海外,而基層家庭付不起海外升學的代價,留在本地讀自費的副學士也是沉重的經濟負擔,何況副學士學位良莠不齊,社會認受性不高,不少人付出金錢及青春修讀課程,畢業後卻升學無路、一職難求,還要背上一身債務。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跨代貧窮的問題愈演愈烈,教育政策失誤難辭其咎。

文憑試是一面鏡子,既照出教育政策的不堪,也凸顯經濟結構的畸形。事實上,不僅落第考生感到無助,擠入大學門檻的亦為選擇專業方向而頭痛,除了少數領域既有前途又有錢途,大部分專業的出路非常黯淡。青年人是香港的未來,大部分年輕人為前途發愁,香港未來會如何,不問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