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服貿協議爭議風波

兩岸好不容易地克服歧見簽訂了服務貿易協議,未料在簽定後引起了業界的軒然大波,因服貿協議而得利者悶聲不語,因服貿協議而受影響的業界吵翻了天。馬政府事先的溝通不周引發的負面效應可謂不小,馬英九也親上火線到南部去溝通解說,為何馬政府的德政遭反彈,問題一再重演。

兩岸的服務貿易協議牽涉大陸的台商,國台辦先向台商甚至來港和台商們說明,取得台商們的理解,馬政府卻認為為掌談判主動權,內容乃天機不可洩露,因之事後的反彈聲浪實難以招架。

服務貿易協議須送立法院備查後才能實施,但是代表業界的立法委員起來發難,尤其民進黨主張逐條表決,不適宜的條文就應刪除,但國際條約之規範是簽訂後不可再刪改,否則失效。此服貿協議卡在立法院難以放行,國民黨立委亦有業界的壓力不完全配合,讓立院黨團倍覺無奈。

過去兩岸經貿合作初啟動時,台灣社會有「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理,大陸對台讓利,做出對台傾斜的安排,今兩岸的經貿合作已過了試驗期,應邁向機制化的階段,以早日發揮實質效能,來擴大兩岸共同利益。現在對等的形式下對大陸開放,直接影響了市面上千萬戶小型商戶,所以馬政府在開放中設了防火牆,尤其對中資進入台灣諸多設限。

大陸不可能永遠對台讓利,在服貿平等的原則下有得亦有失乃正常現象,只是在簽訂這些經貿協議時,政府難免和政治效應掛鈎,就如ECFA被執政黨列為首要政績,並藉此接連贏得近年重要選舉。今後應少政治多經濟,多算「經濟帳」強調經濟規律及市場法則,依WTO規章必須開放的項目無可迴避,化解情緒化的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