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十六年,教育政策翻天覆地改變,如推出母語教學、新高中學制等,惟政策朝令夕改,令學生無所適從,家長直斥政府拿學生當試驗品,連高官子女也全部往外逃,怕成教育「亂策」的犧牲品。
「政府經常變,教育政策又多又亂,變化太大,學生根本無所適從。」吳太的兒子今年就讀中五,為新高中學制下第三年的「試驗品」,她批評新學制「一試定生死」,通識科列為入讀大學必修科,推出前又未有深思熟慮,「政府好想做好多嘢,但每轉換一樣嘢前,都冇畀足夠時間運作,政策朝令夕改,學生難以適從。」她認為,在舊學制下,學生完成中五程度,若成績理想,可升讀高中,不理想的可選擇重讀或其他途徑,「唔使夾硬推佢上」。
吳太更說,在未回歸前,能夠升讀大學,都是社會精英,但回歸後,政府大幅增加大學學額,令更多學生可以升讀大學,同時又推出副學士,展翅計劃等,大學生數目確實增加,但質素沒有保證,她更諷刺不少高官子女都選擇到外地升學,是變相對本地教育不信任。
中、大學教育一團糟,小學也同遭殃。受雙非學童大軍壓境,居於上水的陳太,其六歲女兒於今年小一派位,需跨區到大埔上學,教育局推出返回機制,她參加後卻發現「被騙」,「教局先後打過四次來叫我參加『返回機制』,又話好大機會派到去上水鳳溪(第一小學),又話可以叩門,點知派咗去上水偏遠村校,承諾冇兌現,係言而無信,誠信差過未回歸。」
她批評政府後知後覺,自雙非嬰不斷增加,「爭產檢、爭床位、爭奶粉」問題不絕,北區學額不足屬意料之事,但政府只臨急抱佛腳推出「返回機制」,缺乏長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