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工潮結束,工人陸續復工,雖然大部分已是名花有主,卻仍有百多名屬於已結業的外判商高寶的機手仍在待業階段,有待外判公司及HIT的配對努力及政府的積極跟進,才能解決復工的問題,由於屬於技術工種,前景尚算樂觀。
問題是技術程度較低的工種,長遠潛存失業危機,宜早作綢繆,或把握機會轉業,或提早退休。
事實上,據工會披露已有不少工人選擇辭職,理由是對公司或工作前景失去信心,當中不排除有些工人或因年齡偏大索性退休。碼頭工潮帶出本港貨櫃業前景堪憂的討論,近日引起社會關注,成為商界的熱門話題。一來本港是全球最貴處理費的貨櫃港,成本早已極高,可以說是加無可加,面對珠三角地區碼頭的競爭,平均每個櫃相差二百至三百美元。工潮過後,成本無可避免會進一步上升,或會轉嫁至客戶,未來流失合約勢所難免。
客觀而言,本港貨櫃業的龍頭地位,自○五年被新加坡取代之後,逐步下滑,到○七年更進一步被上海趕過,跌至第三位。據政府二○一一年的年報顯示,葵涌九個碼頭的年處理量約為一千九百萬個標準貨櫃單位,與上海的二千九百萬個相去甚遠。
雖說本港貨櫃業的效率一流,但面對鄰近地區的激烈競爭,未來朝着自動化與高增值的方向走,削減低技術職位似無可避免,難怪業內人稱碼頭工作是夕陽行業。
工潮或會加快貨櫃業的轉型,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