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症常被誤解為長者疾病,青年患者往往缺乏支援。現年三十三歲的傑仔,九年前突然「左側手腳僵硬,連筷子都揸不穩」,後來確診柏金遜症,情緒一度陷谷底,害怕旁人目光︰「試過同一名年老柏金遜症患者搭巴士,大家都接受老人家手震,卻對我十分抗拒,覺得我有精神病。」他冀市民對年輕患者伸出接納之手。
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莫仲棠指,患柏金遜症比率約為人口的百分之○點二,推算全港有一萬三千多名柏金遜症患者,當中五十歲以下的早發性患者佔一至兩成,即有約一千至二千多人,而傑仔是他近十年見過最年輕的患者,他病發時只不過廿四歲。莫仲棠說,柏金遜症是因腦部核底神經節產生病變引起,除小部分遺傳個案,逾九成患者致病原因不明,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根治。
在大學攻讀電腦科學的傑仔,廿四歲剛畢業及進入工程公司工作,正揭開人生新一頁,卻發現自己開始行動遲緩、手腳震顫,遍尋普通科、心理及精神科醫生治療不果,直至九個月後確診患上柏金遜症,形容消息如晴天霹靂︰「有同事唔相信我咁後生會有呢個病,背後冷言冷語話我做嘢慢、阻住地球轉。」他一度辭去工作,終日躲在家中,更自責「累到屋企人」。
接受藥物治療後,傑仔手腳震顫有所改善,昨日所見傑仔除手指稍為僵硬,行走及言語能力都正常。傑仔得到家人鼓勵,成功衝破心理關口,重新投入工作,更加入○七年成立的香港柏金遜症會「青柏組」,擔任全職義工,與年輕的病友互相扶持︰「我覺得與其自怨自艾,不如幫別人,更運用專長為柏金遜症會設計網頁!」該小組現有五十名活躍會員定期舉辦活動。
伊利沙伯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張煜輝解釋,治療柏金遜症有三個方法,包括以藥物控制手腳僵硬等徵狀;以手術改變腦部功能;以及非藥物治療,例如透過運動提升患者的肌肉柔韌度。他指,年長患者傾向認知功能受損,但年輕患者手腳較易不自主擺動,且因持續用藥後藥效遞減,用藥較年長者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