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當婚女不嫁 沒有蝸居怎成家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大多數市民的人生必由之路。結婚意味「成家立業」,而「家」字部首的「」,意指「屋頂」,沒有屋就沒有家。在香港,由於生活環境日益惡劣,愈來愈多年輕人結不了婚,成不了家,更立不了業——包括擁有獨立的物業,被迫淪為「啃老」一族。

統計處人口調查住屋分析發現,在全港十五至二十四歲市民中,未婚比例由十二年前的百分之九十六點二,升至百分之九十七點九;百分之九十四與父母同住,而結婚後仍與父母擠在同一屋簷下的比例大增,結婚後自築愛巢獨立生活的比例則勁跌一倍。換言之,當下的年輕人要麼遲結婚或不結婚,要麼結婚後仍然吃父母的,用父母的,住父母的,未能真正成家立業。

遲婚成為風尚,獨身比例增加,連帶生育率下跌,這當然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惟不可否認的是,樓價飆升,置業困難,擊碎了不少年輕人成家立業、開枝散葉之夢。最新地產指數顯示,施政報告發表後,本港樓價不跌反升,其中新界西樓價首次超越一九九七年高峰。事實上,港島及九龍的樓價早已超越歷史頂峰,而新界樓價相對滯後,因而成為不少年輕人置業安居的最後希望,如今連新界樓價也一起瘋狂,叫年輕人如何安居樂業?除了繼續啃老,或者咬咬牙租住環境惡劣而租金高昂的劏房,恐怕是別無選擇。

特首梁振英承諾,新政府以解決房屋問題為施政重中之重,首份施政報告的確對房屋問題重點落墨,聲言要協助「基層上樓」、「中產置業」。可惜,儘管港府為解決房屋問題花費了不少力氣,但在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上卻沒有任何突破,按照港府的規劃,未來五年公屋供應量與貪曾時代一樣,仍然是每年一萬五千個單位,二○一八年後才有望增至每年兩萬個。重建居屋在二○一六年開始供應,也是以五年一萬七千個為目標。至於私營房屋有多少供應,那是發展商說了算,輪不到港府置喙。有人算過帳,即使根據港府最樂觀的估計,未來十年只能提供十七萬五千個房屋單位,相對於四十萬個單位的需求,根本不成比例。僧多粥少之下,不管港府如何勸說市民不要恐慌性入市,樓市仍然繼續瘋漲。

市民對今次施政報告的滿意度最低,這決不是偶然的,其中以房屋政策最令人失望。首個置安心單位綠悠雅苑錄得超額四十四倍認購,白表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計劃引來申請者大排長龍,連過去令人避之則吉的公屋凶宅也變成搶手貨,這都足以證明,市民對港府的房屋政策投下不信任票。

香港自詡國際大都會,看似高樓林立,實際上多少人連小小蝸居都成為奢望,多少人結不了婚,成不了家。可悲的是,面對樓市狂升,港府除了勸告市民「量力而為」之外,可謂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