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利字當頭

產業這個名詞,在中學經濟科也教過,本質上一定是經濟和商業活動,其流程是有投入、有產出,產出較投入大,那就有利可圖,反之則是蝕本生意,所以籌劃一門產業一定是利字當頭。

在香港,教育的規管十分嚴格,大學固然有相關的法例為基礎而成立,就算中小學,都是以不牟利為原則,這和醫療系統有明顯的分別,私家醫院名義上不牟利,但可以變通的方法多的是,就算不去深究這些「方法」,私家執業的醫生、診所以至其他醫療集團,全是可以牟利的,「星球人」、「月球人」比比皆是。

所以,把醫療發展成為產業,雖然不符合廣大市民的基本利益,但還算是有個譜,而教育則完全是兩碼子事,除了那些自己賣廣告的補習天王天后之外,正規的教育全部不賺錢,就算老師教授的薪水也是有根有據,按點增薪,故老師教授只是支薪水,絕對沒有「星球人」和「月球人」那種豪氣,而整個教育機構的組織和體制,也只是以傳授知識、作育英才為己任,經濟上而言,充其量是善用資源,而不會針針為利。

一些大國,教育可以被視為長期的策略發展手段,例如英國,通過教育去增強其國際影響力,美國也通過提供優質教育去吸收世界各地的精英以加強自己的競爭力,甚至可以說是其人口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但都不是狹義地把教育視為一門賺錢的產業,而英美教育的發達,也不會為大學帶來利潤,所以把香港教育定位為產業,不但學術界聽來渾身不自在,定位出錯,而且根本不會有任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