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江山:居安思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田漢詞、聶耳曲)原名《義勇軍進行曲》,一九四九年九月第一屆全國政協討論《國歌》時,有民主人士認為,建國了,當然希望天下太平,但國歌詞中有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着發出最後的吼聲」,感覺上似乎不妥。但毛澤東一錘定音:這句歌詞恰好令我們居安思危!眾人覺得有道理,遂將國歌定下來。

古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安」與「危」在一定條件下是會互相轉化的,往往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必須具備憂患意識,往最好方向努力,作最壞情況打算,危機出現之前有所預見、預防,危機出現後及時轉危為機。

前年國家「十二五規劃」把香港定位為「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梁振英的首份施政報告也重申了這種概括。問題是,對「三個中心」不能靜止地看,必須動態地去分析,「三個中心」其實已醞釀着「危」:上海、新加坡後來居上的擠壓,令香港金融中心重要性逐漸下降;中國「入世」全方位對外開放及兩岸三通直航,使香港貿易轉口地位今非昔比;蛇口港、鹽田港、大小洋山港的低成本競爭,導致香港航運中心市場份額不斷被攤薄。

所以,香港「不能吃老本」,要「火浴鳳凰」一般實現經濟轉型才可重生。可惜,梁振英的施政報告看不出「居安思危」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