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要討論選擇怎樣的社會模式。經歷亞洲金融危機和金融海嘯,香港傳統的說法──自由放任已經改為積極不干預。然而,「積極不干預」是不干預甚麼呢?是否不干預雷曼債券的銷售?不干預發水樓?不干預加上積極便是積極地不准別人干預,變成保衞金融和地產霸權。
在曾蔭權狼狽下台、唐英年又輸給梁振英後,已顯示連北京也不能接受地產霸權。香港還有新鴻基地產與許仕仁貪污案正在審理,澳門的歐文龍案也揭出了不少香港地產界的惡行醜聞。這個時候,還要推崇自由市場的不是傻子、呆子便是騙子。另一方面,出口加工貿易在珠三角大勢已去,香港經濟便出現最大問題:何去何從?背後的根本是:香港人想要怎樣的社會?
香港一些人吹噓的「獅子山下」,是沒有社會政策的殖民地社會。香港是否要回歸到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抑或是要麥理浩在七十年代的積極作為?七十年代,香港一半人住在公屋,那時的公屋不是解困政策,而是藏富於民的社會工資政策。隨後的免費小學、初中、醫療福利的發展,使香港與同等發展水平的社會差別縮減。
然而,在一句「車毀人亡」後,便揭示了回歸後特區政府削減福利、減建公屋等保守政策方向。於是,香港人的人均收入中位數便十多年沒有改善,窮人增加,貧窮問題嚴重惡化,整個回歸期裏,社會政策的倒退,自始至終都是曾蔭權在把持。
趁梁振英籌備施政報告,香港應討論今後要的是甚麼社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