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解碼:民意對決 福禍難料

梁朝弱勢,動輒得咎,資深人大歸咎於欠缺和聲,中策組阿頭說要打輿論戰。果然,和聲出來了,輿論戰開打了,挺梁遊行與倒梁遊行隔道對陣,挺梁簽名與議會泛民民意抗衡,挺梁組織與反梁力量政總對罵……顯而易見,建制派與反對派的較量有了嶄新模式,這對香港政局是福是禍實難預料。

其實,以民意鬥民意,以群眾對群眾,這種戰略程式親中陣營一向操作嫺熟。由○三年萬人維園集會撐二十三條立法,到○五年一百多萬街頭簽名撐政改方案,再到近年七一巡遊嘉年華,都屬同一套手法,同一種戰略,就是與泛民鬥人頭,鬥聲浪,鬥聲勢。到了這次撐梁運動,親中陣營要將這種戰術運用到極致,要將動員力量發揮到最大,要與泛民來個大對決。然而,戰鬥程式一樣,遊戲玩法卻不一樣,以前是一次性動員,現在是長年持久戰;以前對事(二十三條與政改),現在對人(梁振英);以前運動成敗只在一仗,這次影響卻在五年管治。所以,操作就更複雜,難度與風險亦更高了。

首先,撐政府、撐特首有別於撐二十三條、撐政改,很難出師有名,相反倒政府的每每輕易抓到官僚施政痛腳,理直氣壯。可以說,若管治班子屢屢出事授人以柄的問題沒改善,撐梁遊行人數就算報稱十六萬、二十六萬,聲勢也難與反梁陣營抗衡。其次,現在的挺梁運動仍停留在左派社團動員的年代,但凡這類社團式動員行動都有一個漏洞,就是分支屬會或衞星組織太多,質素難以控制,每每鬧出負面新聞。從元旦撐梁遊行看來,這個漏洞仍然未能堵塞,效果隨時適得其反。

其實,這些問題相信北京也是知道的,但反梁陣營的攻勢實在太張狂了,發動撐梁運動抗衡已是沒有選擇中的選擇,最後是福是禍只能看運數。

王俞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