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昂居不易 樞紐角色去不還

西方不亮東方亮。歐美經濟欲振乏力,亞洲經濟持續高增長,迫使跨國企業調整全球戰略,逐步將投資及管理焦點轉移到亞洲,對香港而言,這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可惜,由於本港生活成本高昂加上缺乏人才,競爭力每況愈下,非但無法分享經濟東移的成果,反而連傳統優勢也一去不復返。

經濟學人企業組織二○一三年《亞洲商業展望調查》指出,對亞太區整體前景樂觀。在接受調查的一百七十家跨國企業中,近半在過去一年調高了對亞洲區的商業預期,而新年銷售預測較去年更高。數據顯示,亞洲區收入佔這些跨國企業整體收入的比例不斷提升,由前年的一成九增至去年的兩成二,預期二○一七年的比重將升至三成二,饒是如此,不少跨國企業在亞洲的銷售增長仍落後於潛在的經濟增長率。調查報告形容,跨國企業要求增加對亞洲區投資的聲音,現在已演變成「吶喊」。

跨國企業急欲加強亞洲的存在,香港可以分一杯羹,如果能借着這股東風,香港有機會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樣,再次經濟起飛。然而,這只是「如果」而已,正如調查報告指出,生活成本高昂削弱香港的國際競爭力。事實上,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問題揮之不去,商用寫字樓尤其短缺,租金升幅比住宅樓有過之而無不及,加上港府死抱聯繫匯率不放,輸入性通脹日趨嚴重,如今香港生活成本之高,已經超過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香港「居不易」,必然令跨國企業卻步不前。

教育問題是影響競爭力的另一死結。在知識型經濟的今天,香港教育政策仍抱殘守缺,受資助學位及大學升學率長期停滯不前,人才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香港國際學校學額短缺早就備受詬病,港府雖提出發展教育產業,但坐而論道,畫餅充飢,有子女教育問題的後顧之憂,又如何能吸引及挽留跨國企業人才呢?

曾幾何時,香港引以為傲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中國與世界聯繫的橋樑與窗口。在內地改革開放之前及初期,由於市場封閉或不成熟,跨國企業在香港設立總部,作為進軍中國的跳板,香港因而分享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時移勢易,中國經濟已全面開放且成熟,培養出各種人才,真正實現了獨立自主。調查報告也指出,在跨國企業眼中,中國逐漸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地區,並與亞洲其他市場分開管理,換言之,香港優勢不再,失去亞洲樞紐的傳統角色,在中國的崛起中被邊緣化。

中國在經濟上不再需要香港,而日益邊緣化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中國,這不僅是跨國企業的共識,也是人人有目共睹的事實。可以斷言,如果港府無法解決生活成本高昂的結構性問題,或者坐視中港矛盾惡化,港獨勢力坐大,香港終有一日變回開埠前的小漁村,並非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