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社會抗爭愈益增多

政治生態轉變,搞激有市場,可以說是二○一二年香港政局的特色,搞激進抗爭,上街遊行與示威,衝擊政府,用行動迫使政府放棄或改變既有政策;在議會內玩拉布,拖延法案審議,癱瘓整個議事程序,目標同樣是衝擊政府施政。

元旦遊行與集會,有高達七個團體發起,是一個新的紀錄,客觀反映特區政治生態的轉變,其中由民陣策劃的遊行,更與警方產生對抗,圍繞街站的設立,展開拉鋸,民陣聲稱絕對不會輕言讓步。

年輕一代認同中國人身份創新低,客觀上反映特區政治生態出現結構性變化。港大民調顯示,十八至二十九歲的年輕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持續下跌,最新的數字,只有八個百分點,是回歸十五年以來的新低,與近期中港融合過程中凸顯社會對抗,年輕人擔心香港利益受損有一定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由年輕群組發起的「光復上水站」行動,以趕絕內地水貨客為目標的抗爭,以及新界東北土地規劃諮詢最後階段,同樣由年輕群組策動的反對行動,直指東北地區將演變為深圳富豪的後花園,令政府承受巨大壓力,需要作出大調整。

政治生態變得激進化,不能完全怪責年輕人耐性欠佳或不通世情,特區政府對社會問題長期視而不見及諮詢程序與方法多紕漏,是重要原因,水貨客擾民,不是突然出現的事,東北土地如何運用,諮詢對象忽略非原居民的地區持份者,這些都值得政府深刻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