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兒童一個窮 教育最是不公平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個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在香港,由於歷屆政府漠視兒童貧窮問題,更由於教育制度不公平,教育非但不再是脫貧的踏腳石,反而成為窮人負擔,拉闊貧富懸殊,並衍生跨代貧窮問題。

世界兒童日前夕,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及關注團體聯合公布一項調查,顯示在全港約一百一十萬十八歲以下青少年中,近三十萬生活在貧窮線之下,其中逾十三萬領取綜援,其他來自低收入家庭,香港兒童貧窮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六點七,即平均不足四個兒童之中,就有一個是窮人。在香港這個富裕城市裏,貧窮兒童比率竟然如此之高,這是港府扶貧工作徹底失敗的證明,更是對教育制度不公平的無聲抗議。

表面上,香港已推行十五年義務教育,實際上只是免交學費,其他學習費用仍須自付,且代價不菲。在應試教育制度下,求學就是求分數,為了催谷成績,富裕家庭可以動用龐大資源為子女提供各種校外及課外的學習機會,增廣見聞,培養技藝,增加競爭力,反觀窮人子弟不僅無錢參加各種補習活動,甚至連最基本的學習工具都欠缺,比如說,目前仍有近三成家庭因經濟困難而未有設置電腦或上網,八成家長承認在使用互聯網方面有困難,這必然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及成績。有些窮人子弟雖有天分被學校選中出外參賽,卻往往因為付不起自資費用,令他們無法發揮所長,挫折感油然而生。

香港是商業社會,教育也是由金錢鋪就的,為了培養子女,富人家庭不計成本。多年前,「風之后」李麗珊有句名言:撫育一個孩子需要四百萬元,為人津津樂道,但有多少家庭有如此經濟能力呢?有錢就有一切,包括得到優質教育的機會,清貧子弟輸在起跑線上,注定人生之路遠比其他同齡的孩子坎坷曲折。

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香港實行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資優學校的學位有限,本來競爭已經很激烈,隨着愈來愈多傳統名校轉為收費的直資學校,這等於向窮家子弟關上大門。更何況,目前大學錄取率不足兩成,每年都有大批達到錄取線的同學向隅,富人孩子可以到海外留學,窮人子弟要麼提前走向社會,要麼借錢報讀副學士等自資文憑,學業未竟,已背上一身債。

正如上述調查顯示,逾九成四貧窮學童有志升讀大學,但只有六成三相信自己有機會入讀大學,近四成歸咎經濟因素及成績問題阻礙升讀。可見現時教育制度,嚴重打擊貧窮學童對未來的信心。

香港貧富懸殊惡化,不僅反映在經濟收入差距愈拉愈闊,也體現教育資源分配愈來愈不公平,梁振英政府重設扶貧委員會,既要推出短期紓困措施,更要改變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果做不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扶貧終將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