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兩岸軍事互信機制

胡錦濤十八大的報告提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這是追求兩岸和平,不再兵戎相見,正本清源之道。但台灣內外的情勢相當複雜,讓這議題徒有辯論,難見成果。

外交上,美國是台灣重要盟友,唯美是瞻。更何況,《美日安保條約》將台灣囊括於內,讓台灣站於與美日同盟的地位,台灣也是美國重返亞洲中第一島鏈重要位置,也就由軍事的結盟延伸到政治依賴與經濟合作。

馬英九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冷處理。他表示,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屬於政治對話,現階段不可行,美國亦決不允許台灣大陸軍事同盟。在釣魚島事件上,台灣方面一再對美日保證,決不與大陸聯手保釣,此態度已相當明確。

其次,軍事互信乃建立在政治互信的基礎上,沒有政治互信,兩岸諜影重重。加上台灣的軍事演習乃是以大陸為目標,大陸也以防止台獨勢力擴張而於沿海布軍,導彈仍是瞄準台灣,在導彈相對下,如何能建立軍事互信的氛圍?

馬英九認為,兩岸探討簽署和平協議的時機尚未成熟。台灣民眾支持兩岸交流,但也不希望走得太快,對兩岸進入政治軍事議題的談判仍然有諸多疑慮。馬英九追求歷史定位,在目前的台灣社會氛圍下,實在看不出他會去觸及政治議題的可能性。

台灣因在野黨的杯葛無法跨越政治議題,有四成五的民眾反對。即使謝長廷訪問大陸,也沒有凝聚民進黨內大陸政策的共識。民進黨是兩岸進入政治談判的最大掣肘,其仇共情緒不可能一夕間消逝。兩岸的敵對氣氛仍存,並不能創造簽訂軍事互信的基礎,更何況大陸對準台灣的一千多枚導彈可能撤除嗎?兩岸在握手與拳頭之間交錯,建立軍事安全機制應建立在兩岸互信的基礎上,目前時機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