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反對撥款 不得民心

「長者生活津貼」是政府繼增加「高齡津貼」至每月超過一千元之後,另一次公共財政的「結構改變」。計劃通過後,津貼即成政府經常性開支一部分,有別於政府就盈餘龐大而作出的一次過「派糖」措施。

聲稱為基層、為勞工的政黨、政客,每對政府一次過措施不以為然,認為「派糖」對紓緩貧富懸殊全無幫助,要求政府在公共財政作「結構改變」,為基層及勞工作出更多長遠承擔。

顯而易見,有助紓緩貧富懸殊的公共財政「結構改變」,一方面是增加向大財閥、大企業、投機獲利者徵稅,另一方面是加強對社會基層的各項生活保障,包括提供更多免費或廉價服務,以及現金津貼等。這就是從「結構」上加強公共財政的「財富再分配」功能。

在香港,大財閥、大企業長期受其控制的輿論機器保護,加上官商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以及普羅大眾對「不可加稅」的迷信,要求政府向財閥、企業加稅,難如登天!

然而,不向巨富加稅,不等同政府沒有推行更有利社會基層的公共財政「結構改變」的空間。政府連年低估收入,以致累積比預期大得多的盈餘,只要略為調整過分保守的預算,比前稍為進取,為基層作長遠承擔的額外資源便自然出現,毋須加稅。

當然,單靠此舉來改變公共財政結構,絕無「大有為」可能,故目下的「長者生活津貼」流於「細眉細眼」,難以對政黨、政客叫價讓步。也許,以計劃須資產審查為由而「堅決」反對的政客,不妨攬鏡自照,看看自己能否成功推動加稅:若然,不妨繼續反對,並承諾市民在成功推動加稅後,便有「大茶飯」可吃;不然,便應為自己錯誤反對有利幾十萬貧困長者的計劃,向市民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