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死結解不開 縱有土地也枉然

梁振英政府上任逾百日,樓市未有放緩迹象,反而愈見瘋狂,難免令本來對新政府房屋政策寄予厚望的市民感到失望。其實,並非政府不想拓地建屋,穩定樓市,而是在目前的政治現實下,施政動輒得咎,寸步難行,土地可望不可即,這個死結解不開,無殼蝸牛的安居夢只會愈來愈遙遠。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昨日指出,本港樓市存在怪現象,雖然實體經濟不理想,但低息及資金充裕刺激樓價及租金上升,泡沫風險正在增加,情況令人憂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本地經濟僅增長百分之一,似有若無,預測全年經濟增長僅百分之一點六,反觀本地樓市卻繼續發力狂飆,年初至今上漲約兩成,新政府上台短短三個月也累積不少升幅。張炳良呼籲市民不要「恐慌性」買樓,但事實上,美國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利息超低,資金充裕,樓市高處未算高,市民不恐慌才怪。

解決樓市問題的根本之道在於增加土地供應,增建房屋,包括多建公屋與居屋,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問題是,港府尋找土地面對重重阻力,填海造地被指破壞環保,改造舊區面對保育壓力,而發展新市鎮又被批評「割地賣港」、「打造富豪雙非城」,醞釀十多年並經過三輪公眾諮詢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瀕臨觸礁,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縱使港府使盡渾身解數,最終也是徒勞無功。可見本地樓市「怪現象」不僅表現在與經濟狀況背道而馳,更表現在政治氣候反常。

眾所周知,香港並非沒有土地,目前已開發土地僅佔總面積約兩成三,低於國際宜居城市的平均三成開發率,更遠低於新加坡的近四成,只要將香港的開發率增加一至兩個百分點,就足以解決安居問題。令人遺憾的是,社會高度政治化,港府又弱勢,大量未開發的土地有如天上的彩虹,可望不可即。如果說,前朝曾蔭權政府漠視甚至否認香港有居住問題,沒有積極增加土地供應,是造成今日樓市病態的根源,那麼現在社會氣氛不正常,則是阻礙樓市健康發展的最大憂慮。

房屋問題已陷入進退兩難局面,一方面,有土地卻難以開發;另一方面,愈來愈多無殼蝸牛加入申請公屋大軍,以致公屋輪候冊人數已突破二十萬大關,且在不斷上升,其中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佔一半。當年滿十八歲的中學生就開始申請公屋,連大學生甚至碩士生博士生也將安居的希望寄託於公屋,這既是樓市脫離現實的明證,更是社會動盪不安的導火線。

沒有安居,就沒有樂業;沒有樂業,就沒有社會和諧。樓市病態處理得不好,就會由經濟民生問題演化為政治問題。港府固然要加倍努力,而市民在抱怨樓價高不可攀之際,也要自我反思,如何在發展與保育、安居與環保之間取得平衡,一味以政治爭拗打擊港府威信,阻止拓地建屋,最大的受害者是無殼蝸牛,以及香港的長遠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