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類風濕關節炎傳統口服藥物治療,有機會引發多種副作用,降低病者生活質素。有調查發現逾八成半患者服藥後不適,最常見為腸胃不適、脫髮、頭痛及腎或肝功能受損,當中逾三成人曾考慮自行停藥。有藥劑師認為考慮停藥者比例過高,提醒自行停藥可令病情惡化,覆診時須加重藥量,造成惡性循環,建議患者向醫生反映情況,選用合適治療。
本港約有二萬五千人患類風濕關節炎,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八月訪問二百二十八名患者,近九成人曾服用傳統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兩年或以上。近四成人服藥後感腸胃不適,如惡心、肚痛、肚瀉或胃潰瘍等,亦有約三成及約兩成人受脫髮或頭痛影響,僅一成半人沒有不適。長期受副作用影響,三成三人曾考慮自行停藥;逾半無考慮停藥的病人擔心停藥會惡化病情,寧忍受副作用。
該會會長崔俊明稱,約兩成慢性病人因副作用會考慮停藥,今次調查反映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因藥物副作用影響日常生活,現時有七款治療此症的生物製劑,抑制免疫系統,如傳統藥效不理想,經過醫生評估,可選擇單一生物製劑或混合傳統藥使用。該七款製劑已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屬受資助藥物,但病者需符合相關條件。傳統藥物每月藥費為一至二百元,生物製劑每月藥費則需七千至一萬元。
他引述一項國際臨床研究,比較採用單一生物製劑及混合傳統藥物治療,結果同時採用傳統藥物及生物製劑的病人,病情獲臨床緩解達四成,高於只使用生物製劑者六個百分點。但混合治療引發起肝功能損害較高,近半數病人血清肝酵素水平較正常高,不足三成單一治療患者有此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