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事故日日新 監管不足埋禍根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光顧美容院是不少現代女性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隨着美容行業蓬勃發展,美容手段千奇百怪,當局的監管措施不合時宜,相關法例漏洞百出,以致整個行業泥沙俱下,事故頻生,美容隨時變成毀容,甚至搞出人命。

四名婦女日前在銅鑼灣一間連鎖醫療美容院「打美容針」,其後身體不適,送院診斷為敗血病,其中三人情況危殆。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對事件表示震驚,指病人所接受的美容療法屬於醫療行為,先把血液抽出,經處理後再以靜脈注射方式注入病人體內,任何程序出錯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所以一定要由醫生負責才可進行。事故發生後,當局急急下令美容院停止相關療程。

這宗駭人聽聞的美容事故,充分暴露法例及監管上的漏洞。時至今日,香港依然沒有一套專門針對美容業的法例,業者只須申請一般商業登記,便可輕易開設美容院,其宣傳、銷售模式、服務質素、使用儀器、衞生狀況等皆缺乏有效監管。事實上,近年美容院開到成行成市,單是出事的這間醫學美容集團就有四十個服務點,聲稱服務會員超過三十萬。這些美容院紛紛引入醫療技術,使醫學與美容的界線愈趨模糊,例如洗血針、雷射美白、透明質酸、肉毒桿菌等等,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到底是屬於醫療或者美容,程序是否合法,連醫學專家都未必分得清,遑論一般消費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醫學美容面世已久,亂象亦非始於今日。○七至去年,消委會共接獲四十多宗有關醫學美容療程的投訴,大部分涉及接受療程後出現痛楚和敏感等。美容業界多年來不斷呼籲當局盡快立例,清晰界定醫學與美容的分別,監管醫學美容,同時加強公眾教育,讓市民認識醫學美容的風險,可惜時至今天,當局依然沒有任何動作。

其實,外地早就有相關條例規管醫學美容,美國已立例規定醫療程序須由外科專科醫生負責;而內地多年前亦已公布《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要求業界領取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並接受衞生部門監管。反觀港府對醫學美容放任自流,只靠業界自律,難怪事故頻生。

美容行業亂象叢生,除了醫療與美容界線不清,預繳式的銷售模式亦經常引起爭議。多年來,不時有美容院忽然倒閉,東主去如黃鶴,顧客預繳的費用追討無門。當局計劃修改《商品說明條例》,設立強制冷靜退款期,將預繳式消費納入規管範圍,惟拖至現在仍未完成立法。

天下之事,以為無足慮,則必有大可慮者。今次美容事故提醒當局,盡快制訂法例,完善規管制度,整頓美容業界亂象,才是當務之急。事故一次已嫌多,豈可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