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明鏡:孤島心態非香港價值

有關國情教育的爭論,相信九月九日立法會選舉完畢,就不太有人關心了。倒是北京和港府會思考,香港施政為何這樣難?一個小小的國民教育已水漫金山,那麼還有人敢提那如洪水猛獸的二十三條立法?

不過,歷史總是無情的。一時得計之事,也未必得到歷史的認可。在一個歷史潮流滾滾向前的時候,往往也會出現逆流,逆流甚至會大於主流。然而,終究「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事實上,「孤島心態」,從來不是香港的價值。香港從小小的漁村,發展成為國際都會,是因為香港從來都認可海洋的胸懷。當下,有人炮製「香港城邦論」,利用內地人訪港的問題,包括帶來的種種不便以及內地人表現的陋習,鼓吹香港的一切如孤島般封閉,包括在經濟、政治、文化、旅遊等等都與內地隔絕。聽者都不禁啞然失笑,即使再反共反中的人士都希望有回鄉證。而一般人士更有割不斷的鄉情,香港七百萬居民不出二、三代就有家人來自內地。

有人說,當下香港對內地的對抗情緒,是政治的意識形態問題,或落腳於反共拒共,或扭曲香港與國家主體的關係。而反國民教育,也源自於此。或者,也未必事事政治化,或做「孤島心態」的觀察,也不失為一個角度。不管怎麼說,近年來香港自身和周邊環境的急劇變化,困惑不少港人。低落的際遇使其自嘲為港燦,視野愈發狹窄,有孤島心態而不自知。

歷史會教人回首,年輕時的幼稚常是凡人的遺憾。這種遺憾,其實也是教材。不管怎樣,香港的真理,就是高度開放,孤島心態難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