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差,只有更差,俗稱基準試的教師語文能力評核成績一向欠佳,早已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但今年的成績進一步跌至多年新低,則不能不令人質疑,這樣的成績怎麼可能為人師表?香港教育究竟出了甚麼問題?
考評局日前公布的今年教師基準試評核報告顯示,無論是英文科,還是普通話科,成績都明顯比去年差。英文科五份試卷合格率全面下降,有「死亡之卷」之稱的寫作卷多達六成四考生「肥佬」;而普通話科成績更是慘不忍睹,聆聽與認辨卷合格率只有三成四,比去年大跌超過一成七,當中錯字連篇,中英夾雜,笑話百出。
教育局解釋,基準試每年考生的能力和背景都不同,比較不同年度的合格率意義不大,當局也沒有預設合格率目標,而本學年所有在職英文科及普通話科教師均已達到語文能力要求云云。其實,即使不同年度的考生難以直接比較,但基準試成績一年不如一年,則是不爭的事實,反映本港整體教育水準每況愈下,這難道不值得擔心嗎?參加基準試的考生大多是準教師,他們自己尚且過不了關,怎麼可能教書育人?
有教育界人士批評基準試是鼓動社會對教師水平的質疑、批評和不信任,是侮辱教師,傷害尊嚴。誠然,基準試的制度容或有值得商榷之處,但如果說要求教師或準教師參加語文評核是一種侮辱,則很難令人認同。實際上,教師的職責是為下一代「傳道授業解惑」,不僅社會對教師有要求,教師對自己也應該有要求,否則只會誤己誤人誤子弟。
見微知著,基準試成績慘不忍睹,其實正是本港教育失敗的一個縮影。回歸以來,當局在教育方面不斷瞎折騰,幾乎是一年一小改,兩年一大改:由校本課程到母語教學,由上落車機制到語言微調,由教師基準試到三三四學制,最近推出的德育及國民教育更是掀起軒然大波,教育問題變成政治問題。教改頻仍令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結果不僅沒有解開教育困局,反而製造更多問題,進一步拖低教育水平。時至今日,基準試已經淪為形式主義,除了製造一批又一批「肥佬」教師之外,並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不到學生想了解而又不得其解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不到學生想說而又說不出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這才是教育的真諦,港府急於推行教育改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結果欲速則不達,弄巧反拙。
事實證明,基準試的失敗,不只是準教師的失敗,而是整個教育制度的失敗。前朝政府希望大量引進國際學校,發展所謂教育產業,打造教育樞紐,其實,與其好高騖遠,不如腳踏實地,先想辦法提升教師水平,改善教育制度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