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發展公營醫療

特區新政府「七一」上台,要撥亂反正的政策範疇極多,公認的是房屋與醫療。醫療基本還是公營部門的問題,但房屋問題同樣涉及政府怎樣看待整個行業,以及公營部門的定位。

香港在國際上聞名的是以較小的GDP比重發展醫療,成效勝於許多發達社會,原因是公營部門效率高。可是,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抑制公營醫療,扶持私營醫療,故公營醫療服務質量下降,患者輪候診治的時間愈來愈長,此舉似乎是以質量下降來把病人從公營醫療部門趕往私營部門。為達目標,政府不惜削減人手,使公營部門的醫護人員工作負荷沉重,也因而導致醫療事故難以控制,患者趕不及診治而病故事例增加。這樣的政策絕不道德,違反社會公義,特別是私家醫院也已滿負荷,不需公營部門把病人讓給它們。

公營醫療服務肯定是公益性,同時屬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發展好的話,可減輕社會整體成本,改善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條件。公營部門比私營醫療更有規模效益,且知識積累轉移會更大地提升醫療質量。香港回歸前已很成功,可為了當政者的意識形態偏執,為了向私家醫院讓利,竟將之破壞,這是絕大的政治錯失。

新政府要好好想想:一、公營醫療不僅是給最窮人群的社會福利,而應是社會政策,給社會大多數居民優良低價的醫療保障;二、政府應增加公營醫療投入,保證質量及與時俱進的發展能力,即保證大多數居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