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產業欠規劃 吹水容易成事難

港府辦事拖拉已不是甚麼新聞,最難堪的是慢工也出不了細貨。○九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醫療產業,並預留四幅地皮興建私家醫院,但拖至現在才推出其中兩幅地皮招標,而且招標條款問題多多,存在不少爭議。

當局就位於黃竹坑及大埔的兩幅私家醫院用地刊憲招標,列出多項服務條款,包括醫院要在獲批地五年內運作、最少提供三百個床位、一半以上預留給香港居民、同時提供門診及專科服務、產科床位不得超過總數兩成等等。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自吹自擂,指今次批地會以服務承諾為主要考慮,服務條件佔評分七成,地價佔三成;又指私院必須配合整體醫療發展,優先照顧本港病人,應付人口老化問題云云。

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可惜當局的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有業者明言,開辦私家醫院不像港府想像般容易,單是興建院舍已經需時四至五年,此外還要購置儀器、招聘人手,難望在五年之內提供服務。更何況,私家醫院收費昂貴,即使院方為港人預留一半床位,普羅大眾負擔不起,也只能望門興嘆,很可能出現本地服務乏人問津的情況,到時又該怎樣解決呢?

至於當局限制產科床位不得超過兩成,更加令人莫名其妙。眾所周知,產科既是香港目前最緊張的醫療服務,亦是私家醫院的主要財源,港府一方面為產科服務供不應求大傷腦筋,一方面卻限制新醫院設置產科床位,根本是自相矛盾。有醫學界人士一語道破,港府的批地條款只具象徵性,根本沒有實質作用,私家醫院獲得廉價土地後,仍可選擇性接收利潤較高的病症,將「豬頭骨」踢給公立醫院。事實上,當局寄望私院減輕公院負擔,配合整體醫療發展,不過是一廂情願。

歸根究柢,發展醫療產業,首先必須做好公共醫療。目前公共醫療的最大問題是前線人手嚴重不足,尤其近年內地孕婦蜂擁來港產子,私家醫院為了擴張服務,紛紛用高薪向公立醫院挖角,導致公院醫護不斷流失。港府至今無法解決醫護人手荒,卻急不及待擴張私營醫療,可謂本末倒置,勢必令有關問題進一步惡化。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港府要發展醫療產業,必須進行周詳而長遠的規劃,提供多方面的配套,諸如人手培訓、規管制度等等,而不是單單撥出幾塊土地便了事。怕只怕,當局眼高手低,發展醫療產業不成,反而對公共醫療造成災難性的打擊,那就弄巧反拙了。

說時天下無敵,做時無能為力,是曾蔭權政府的一大特色。發展醫療產業全無規劃、全無藍圖,如今推出地皮招標,無非敷衍了事,這個爛攤子看來只能留給下屆政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