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各種奇異療法充斥市面,聲稱可透過將人體通電調節血液酸鹼度及刺激免疫系統,以促進人體健康的「人體充電機」近年殺入本港,吸引不少上班一族在中午或下班後,到提供該類服務的店舖「充電」。有醫生指,該類儀器的成效暫時未有臨床證據支持,而衞生署的醫療儀器監管制度也未能管制該類儀器,提醒市民不要隨便嘗試,尤其患有羊癇症或裝有心臟起搏器的病人,在電力刺激下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衞生署發言人稱,該署自○四年起推行自願性質的「醫療儀器行政管理制度」,產品須有醫療用途或功效的確切聲稱,才可視為醫療儀器,該署至今沒有接到該類儀器登記,呼籲市民不要單憑產品的療效自行購買使用,若療法不當,可能有損健康。
機電工程署發言人表示,已聯絡提供有關服務的中心及其總公司並作出跟進調查,以確保有關產品已由認可中心進行符合國際標準的測試,以及獲發「符合安全規格證明書」。
全民健康動力發言人勞永樂認為,該類儀器若有效治療某些疾病,早已被廣泛使用,而且儀器的宣傳聲稱只用「調節」或「刺激」等字眼,令衞生署無法監管。他提醒市民,人體通電可能會被灼傷,若裝上心臟起搏器的病人在電流刺激下,更可能引致心跳紊亂,嚴重或可致命,而羊癇症患者腦部受電流影響,亦可能會出現抽搐,故市民不要隨便使用該類儀器。
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劉燕卿提醒消費者,使用該類儀器前,必須向供應商或服務提供者了解有否臨床研究證明,長期病患者使用前,更要諮詢醫生意見,不要盲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