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室道謀事不成 施政無能誤香江

香港是一個創造「奇迹」的地方,既有全球最貴的高速鐵路,亦有全球最貴的機場跑道,還有一條可能是全球最貴的沙中線鐵路,小小香江,多多怪事。

港鐵沙中線造價,由二○○九年估計的六百億元急增至最新預算七百九十八億元,短短三年飆升三成,比九鐵年代估算的三百多億元高出一倍多,甚至遠高於造價六百六十九億元的高鐵。這條僅十七公里長的鐵路,平均每公里建造成本近五十億元,即每米近五百萬元,有人以「金沙線」形容,一點也不誇張。而最不合理的是,當中百分之十點五建造費即八十億元,竟是支付港鐵用作「監工費」,這根本是私相授受,慷納稅人之慨。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重彈老調,聲稱沙中線成本飆升,主要是通脹使然。其實,通脹固然是導致沙中線造價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但如果不是港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又何至於此。與其他大型基建一樣,沙中線也是好事多磨,港府二○○二年已將沙中線的營辦權交予當時的九鐵,然而拖至現在仍未動工,這條原定二○○八年通車的鐵路延至二○一八年,造價怎麼可能不大幅上漲呢?

古人說,「築室道謀,三年無成」。有人想建一間房屋,不斷向路人請教,結果人多口雜,眾說紛紜,以致舉棋不定,說了三年還建不成。這正是港府辦事拖拖拉拉的特色,沙中線如是,其他大型基建亦如是。當然也有例外,港府斥資五十多億元興建新總部供自己享受,說做就做,堪稱效率一流。

五年前,曾蔭權爵士雄心勃勃地推出所謂十大基建,如今他的任期已所餘無多,這十大基建安在哉?真正動工的只有南港島線鐵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啟德發展計劃,其餘不是還在築室道謀,就是束之高閣。有人將曾蔭權的十大基建比作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雖然有點不倫不類,但兩人吹水的本領確實不相伯仲。乾隆的十全武功其實是慘勝居多,勞民傷財;曾蔭權的十大基建何嘗不是好大喜功,無影無蹤。

更難堪的是,即使港府有心推動大型基建盡快上馬,也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去年針對港珠澳大橋的司法覆核,不僅使大橋工程延誤一年,包括沙中線在內的近八十項基建亦受到延誤,納稅人被迫額外支付六十多億元。事實證明,跛腳鴨政府動輒得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一節見則百節知,香港回歸十五年,基建拖拖拉拉,經濟停滯不前,競爭力每況愈下,沙中線的延誤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正如特首候選人梁振英所說,香港過去十幾年的發展相當落後,新加坡十年前經濟總量只及香港一半,十年後的今天已趕上香港,相信很快就會超越。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不是敗在別人手上,而是敗在自己手上,確切地說,是敗在那班敷衍塞責、尸位素餐的庸官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