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電子教科書未成氣候

香港教育發展備受關注,除了制度演變、教師和學生質素,還有教科書問題。家長每年都會為子女的教科書花費甚多,特別是教科書價格年年上升,一眾家長難免感到負擔甚大。書商印刷教科書的成本日益上升亦是事實,加上本地學校大多缺錢買分拆教材,政府又不肯承諾撥款買教材,結果目前各界仍在爭論之中。

於是,有人建議大力推行電子教科書,以節省製作教科書的成本。因為紙張、顏料等印刷費用所佔比例甚重,減少這些費用,就能省去書商的成本,從而降低教科書的售價。

表面上,電子書是潮流所趨,在香港街頭或交通工具中,不難看見市民使用平板電腦或手機閱讀。不過,電子書的教育作用、效用,是否能為學生成績帶來好處,目前仍未可以肯定,但有些問題已先浮現。首先是長時間使用電子書,會妨害兒童眼睛的健康,這樣就不宜用電子書作為年幼學童的主要教科書。

另外,年前《紐約時報》有報道質疑美國電子書和電子教育的成效。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地區硅谷,有很多科技專家把子女送入當地一間名為Waldorf的學校就讀。那所學校與高科技潮流相反,校內幾乎完全無電腦,亦不准學生在校內使用平板電腦;學生須背誦乘數表,學算術只用鉛筆和紙。家長選擇這所學校,皆因他們認為學生學習要從基本做起,愈靠電腦幫助,頭腦就會愈鈍。這些家長是甚麼人?當中有eBay首席科技總監、蘋果公司高層,也有谷歌、惠普、雅虎的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