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扶貧皆無計 縱然長壽不足喜

港人愈來愈長壽,在香港召開的國際會議「Urban Age 2011」發表一項針對全球一百二十九個城市的調查顯示,港人以平均壽命八十二點五歲,力壓日本的大阪與東京,冠絕全球。這也證明,人口老化加劇是香港面對的大問題,制訂長遠安老政策已不容再拖。

健康而長壽,是人人追求的目標。中國古代便有「五福臨門」之說,所謂五福,分別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及善終,「長壽」排在第一位。港人以長壽傲視全球,這本來是一種福氣,惟福禍相依,長壽意味着港人退休後還有一段很長的人生路要走,因此帶來房屋、醫療、安老、善終等各方面的沉重壓力。如果人人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用,當然是好事,但如果長壽卻貧病交加,孤苦無依,甚至三餐不繼,那麼長壽就未必是福,反而是一種精神與肉體折磨。

香港是富裕社會,港府財政及外匯儲備高達兩萬多億元,具有制訂完善安老政策的條件與環境,遺憾的是,港府鼠目寸光且孤寒刻薄,明知人口老化日益嚴峻,安老問題水浸眼眉,不僅沒有未雨綢繆,早為之計,反而以人口老化帶來沉重財政壓力為由,將長者視為包袱,急欲去之而後快。港府推卸安老責任,長者只能自生自滅,全港每三個長者就有一個是窮人,比例遠超其他年齡群。不少長者被迫執紙皮幫補生計,不少長者獨居於環境惡劣的籠屋及板間房,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人老體弱,疾病纏身,醫療服務必不可少,無奈公立醫院醫護人手長期短缺,急症室往往要排隊四、五個小時,看專科更動輒要等候數年時間,隨時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絕症。至於申請政府資助的安老宿位,更是必須苦苦輪候,多少老人家在漫長的等待中油盡燈枯,含恨而終。而就算離開這個世界,也因為骨灰龕位奇缺而無法安息。

雖然港府迫於民意推出一些安老措施,但都是小恩小惠,如生果金、醫療券及所謂乘車優惠,而對於呼聲日隆的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港府卻一口拒絕。反觀一江之隔的澳門,當局一再還富於民,年年派錢,安老方面更是出手慷慨。澳門政府剛發表的施政報告,每名永久居民可獲七千元現金,長者另獲派六千元敬老金,醫療券人人有份,沒有年齡限制。澳門政府敬老、安老,與港府欺老、虐老,對比鮮明。

香港正在變成老人城市,可惜不是一個適合老人居住的城市,這讓人想起巴金生前說過的一句話:「長壽是上帝對我的懲罰。」都云說者癡,誰解其中味?在香港,懲罰長壽的不是上帝,而是涼薄無能的政府。 

天下之事,以為無足慮,則必有大可慮者。安老問題迫在眉睫,港府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始終都要面對,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