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政府總部西座發展模式重新修改,取消大型商場,大幅減少商業樓面,增加休憩用地。誠然,這些改變或與環保團體要求還有差距,可是,香港媒體在報道時,關心的不是為甚麼要改變,只是簡單引用林鄭月娥說話:平衡保育與發展兩個方面,尤甚篇幅和大字標題卻說重建增限制,價值減少。在主流媒體眼裏,減少商場,整個項目的價值便減少,所謂價值只有賣錢的金額!
或許主流媒體引用的是地產業界之言。這些業界人士一切從賣價着眼,故關心的只是賣少多少。這些言論堆砌出來,似乎政府修改發展模式便是虧了錢,不大好。
我們可以批評政府修改力度不足,但除土地賣錢,看不到其他,卻令人感到遺憾。
事實上,經濟效益應包含更廣的範圍。商場少了,交通流量壓力減小,交通成本下跌本身便是經濟效益上升。部分樓面用途由商場轉政府社區的辦公樓,後者提供公共服務便是經濟效益。另外,休憩用地增加,對大樓用戶和公眾多了優質公共空間利用,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則是改善環境、減低污染成本、多了活動空間、增加市民工作生活的效率和質量。這些間接的經濟效益都可歸納為社會效益,對社會和經濟的貢獻不低於項目產生的直接金錢收益。
作為發達社會,怎可以不談社會效益呢? 即使在英國,市區重建現時強調企業道德,強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可見香港業界何其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