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候選人獲勝,其中一個常被引述的原因是「地區工作做得好」。地區工作簡單的包括替長者用電話預約普通科門診、免費剪髮、拍證件相等。較複雜的包括協助公屋居民申請調遷,須與街坊多番會面及與房署信來信往。但處理這些個案真的令區選勝算大增嗎?試計算,一名參選人在選區全職工作一年,累積數百個案,成績已算不錯,但並非每個個案都能爭取求助人的支持。
靠累積足夠個案勝選,非四年、八年不可。期間服務街坊的成本從何而來?參選人的生計可如何解決?是以,無財雄勢大政黨支持,縱有大志參選,根本無從幹地區工作!
市民如果只看地區工作,他們選擇將愈來愈少,最終只有建制派的候選人才符合要求。建制派資源豐厚,有財力以市價,甚至高於市價聘請具良好儀容的大學生出任地區幹事,且為其提供比其他政黨更全面、更深入的支援。他們的地區工作勝人一籌,是意料中事。
有兩個民主派小政黨地區工作十分出色,並藉此保住大部分議席及偶爾開拓一兩個新議席。但他們涵蓋的地區極為有限,仍能保持一點優勢只因起步較建制派為早。建制派政黨開始有系統培植候選人後,此兩政黨便處處受牽制,發展空間大不如前。
因此,選區議員若單憑地區工作,不看政治理念,不消兩、三屆,香港區議會議員,在共產黨銀彈攻勢下,將完全被「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