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面上有奸商以平價劣質貨冒充上等海味或滋補食品謀取暴利,要分辨真偽,一般靠業界專家以人手分辨,若要求科學化鑑證,則要靠化驗所比對海味與其原生海洋生物的DNA,動輒需時數星期至數月。中文大學正為花膠、干貝、燕窩、鮑魚及海參五種貴價海味及滋補食品,建立大型DNA數據庫,助業界及海關快速於數天內鑑定真偽、品種或來源,打擊魚目混珠的奸商。
中大食品研究中心獲創新科技署資助三百萬港元,今年三月起開發鑑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研究人員到全港各間海味店購買上述五款海味及滋補食品,每款各十多個品種,如鮑魚分吉品鮑、禾麻鮑等,合共三百個樣本。中心其後邀請海味專家、生物學者分辨食品真偽或品種,然後提取DNA,亦會採集海味的原生海洋生物或燕子的DNA作比對。中心已提取九成樣本的DNA,未來會將DNA定序及集結成大型數據庫。
數據庫預計明年十月完成,屆時可為業界、海關進行海味鑑定。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關海山指,「以前無數據庫,化驗所想驗一樣嘢要由頭做,先採集海洋生物,再辨認、做DNA排序,最快幾星期,依家直接同數據庫比對DNA,幾日就得。」中心未來亦會研發快速試劑盒,供海味入口商或批發商使用辨真假,亦會將DNA數據庫推展至其他食品。中大將參與本月舉行的創新科技嘉年華2011及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展出有關DNA數據庫研究及另外十七項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