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硬件為先毋須過慮

西九文化區發展圖則有關資料,現正於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活動中展示,但觀該區的大概外觀和內裏場地,似乎並非饒有新意的劃時代設計。筆者於政府任職時已多番建議香港發展具本地特色的文娛區域,可惜離職數年後,政府方能落實設計方案,卻仍未能動工。

反觀內地,相似的大型文化區在一些較大城市多的是,興建的速度亦遠較西九為快。當然,香港適合發展文娛藝術等綜合文化的大幅土地較內地城市少,在選址、設計方面應該比較審慎。只是,如果花十多年得出的設計仍屬普通,那香港未免浪費了時間和大幅土地。

關於文化區,有人擔心用大筆金錢興建西九各種場地和設施,但建成後未必有那麼多人或團體租用,香港又未培育出那麼多觀眾欣賞在西九舉行的藝術活動,結果只是平白浪費掉。我認為不必過慮,其實,香港的文娛藝術發展呈一種規律,就是硬件帶動軟件發展,即先有可供租用的場地,然後自會有團體租用,而租用團體又會自行摸索吸引觀眾的辦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港府分別興建香港體育館(紅館)和香港文化中心,當時亦有人批評香港毋須興建大型的體育及文娛場館,因為香港並不會辦大型體育賽事,亦無那麼多欣賞藝術的觀眾。事實證明,租用場地的團體與入場觀眾日益增加,原因一是社會發展自會增加文娛藝術的需求;二是場地可作多用途,如紅館除辦體育賽事,還可辦演唱會、大型典禮。

是以,事事等軟件成熟才建硬件,只會白白錯失眾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