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先經後政 穩中求進

江陳會落幕,讓許多大陸台商失望的是,由於雙方歧見,期待已久的「投資保障協議」仍無法實現。

「投資保障協議」的簽訂有其必要。大陸有一百多萬台商,投資總額達三千億美元,僱用的員工有一千四百多萬人,已超越台灣的僱用人數。不少大陸台商因投資糾紛而被羈押或逮捕,故他們希望受到法制性協議保障。不過,由於兩岸交流正進入深水區,難有大進展,主要是卡在主權認知與堅持上。

即便是商貿性質的保障協議,兩岸也不易建立共識,馬英九提出要超前地商簽以主權為前提的「兩岸和平協議」,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馬英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是為了選戰而計,失之輕率,不夠慎重。

事實上,台灣更重視的是經濟議題。以出口導向為經濟支柱的台灣面臨重大危機,因為歐美經濟不好,定單大減,影響發展。另一方面,與台灣競爭激烈的南韓分別與歐盟、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可免稅出口歐美,須知道美國與歐盟為台灣第三、第四大出口地,此舉令台灣頓時失去競爭力,對其經濟造成巨大衝擊;此外,南韓亦將與東盟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更會使台灣被邊緣化。

由此可見,兩岸有經濟合作的急迫性。簽訂ECFA後,有四千多項產品可望列入免稅清單,兩岸需一項項地探討,化解分歧,達致目標。

馬英九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利用與大陸簽訂ECFA走向國際,卻忽然提出商簽「兩岸和平協議」。其實,在內外衝擊下,台灣更應加快與大陸探討ECFA項目,畢竟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兩岸間應是先經後政,穩中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