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十四年來,有了三屆共兩位特首,很快就要產生第四屆特首。第一屆、第一位特首的產生尚算比較熱鬧,那時香港還沒回歸,為了九七年七月一日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時可以正常運作,必須在這之前就產生特首,於是九七年前,北京就在香港組建了一個選舉委員會,共四百人,由他們選出「備用」特首,一到九七年七月一日就正式「登基」。
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特首,當然要由朝廷「欽定」,如此,方有江澤民「眾裏尋他千百度」、找董建華握手一幕,等於「昭告」天下,朝廷屬意的特首是「愛國商人」董建華,四百名「選委」,大家識做啦!
不過,當年形勢下,問題並不簡單。雖然有了「江握手」,但不能完全「服眾」,有不少親北京的港人「大粒佬」覺得自己還是可以「當仁不讓」的和老董爭一爭的,而江老爺子當年的權威也遠沒達到「朕即國家」的地步,朝廷中還有一些力量敢「暗中支持」別人出來競選,結果,一下子有好幾個夠分量的親北京人士拿到「入場券」。投票之前,「小圈子」內的各派活動很頻密、很熱烈,他們互造輿論,爭取選票。不管怎樣,那次「小圈子」是像模像樣的選了一下的。
到了第二屆,董建華連任,就完全沒有選舉氣息了,江老爺子一句支持董建華,香江某紅色大佬一句「我挺董」,頓時「小圈子」響起「經久不息的雷鳴般的掌聲」,董建華在無對手情況下「自動當選」。
第三屆時,建制派還是「按既定方針辦」,朝廷欽點了曾蔭權,其他人就不要「無組織無紀律」了。倒是反對派「耐不住寂寞」,打破以往「漢賊不兩立」的心態,派人參加「小圈子」選舉,讓該次特首之產生有了幾分活氣。
有了第一屆幾個自己人參選、第三屆反對派參選,今次第四屆恐怕就要把兩者結合起來玩一鋪了,即要有最少兩位自己人、又有一位反對派「互片」,這才是歷史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