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特首選舉公眾發聲

民意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政府施政要有較強的民意基礎,不能自以為是,搞閉門造車,曾蔭權政府過去六年多的經驗教訓異常深刻,卻仍然不斷出錯。

立法會答問大會上,面對議員對預算案及替補機制未能把握民意取向、諮詢公眾存在極多紕漏的質詢,曾蔭權不得不承認施政失誤,卻歸咎民意變得快,「即使有好多年政治經驗的官員及議員亦未必能夠準確評估」。

下屆政府面對民粹主義高漲,民意洶湧的行政環境,首務在於改革公共政策時要有較堅實的民意基礎,比如復建居屋,牽一髮動全身,觸及廣泛的利益再分配,涉及土地及房屋政策的大調整,必須與各持份者有良好的溝通討論以凝聚社會共識。

特首選舉過程,尤其今年下半年這個初選階段,建制陣營及泛民主派均踴躍參與,各候選人都要公布政綱,展示施政理念與願景,就經濟、民生與政治範圍內的大政策,向市民解釋及爭取支持。

初選階段,除有公開論壇,供各候選人展開辯論,他們還可走入群眾以爭取支持及提升民意認受性,這勢必推動公眾的熱烈參與,讓公眾有機會表達對各項政策的意見,有助社會逐步建立共識,作為下屆政府施政的重要參考及政治基礎。

五年一度的特首選舉是一次黃金機會,讓市民參與政策討論,這也是政制民主化題中之義,倘特首候選人的政治光譜拉得較闊,有助社會不同群體的參與,反映社會不同利益的聲音,作為下屆政府及中央的參考。

下屆政府要扭轉頹局,除了特首要有能幹的管治團隊,公共政策的推行也須有民意基礎,特首選舉期間的公眾意見應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