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鄧小平隔代指定接班人,有十分特殊的現實環境和複雜的人事原因。「六四」風波和趙紫陽下台都屬於「突發事件」,雖然鄧事後說甚麼「國際大環境」、「國內小氣候」,說甚麼「要來的一定會來」,但他在中共十三大把趙紫陽推上接班人寶座時,是絕沒有想到趙的政治生命僅有一年多時間,絕沒有想到八九年會發生一場八級政治大地震。
正是因為沒有想到,江澤民取代趙紫陽也成了「偶然之事」,這個時候的鄧小平和其他元老皆已風燭殘年。江澤民雖然在名分上接班,但九二年鄧小平南巡之前,江能否真正接班,成為「第三代核心」大成問題,黨軍上下「不服氣」者大有人在。
有鑑於此,鄧小平清楚,就算自己「來日無多」的這幾年全力支持江澤民真正接班,但江能不能有足夠的力量解決第四代接班人問題不容樂觀。如果第四代接班人問題解決不好,不僅江的處境很難,而且很可能還會引發新的權爭內亂,何況,那時江澤民也已六十多歲,按照鄧的「中央領導層年輕化」的設想,江幹完一屆五年,七十歲左右就應交班。因此,鄧要「隔代指定」第四代接班人乃謀劃長遠之策。
鄧小平晚年是很用心的讀《資治通鑑》的,三國時的沮授對袁紹說,爭奪接班人猶如許多人追一隻野兔,只有被一個人捕獲後,其他的人才會停下來,因為名分已定。中國古代不少王朝都有立嫡長子為太子的規定,目的是為了讓庶出的不動心,減少爭端,這也是早定名分。鄧小平當年「隔代指定」接班人,就是承襲了古人早定名分的故智,以絕某些人的非分之想。
不過,鄧小平低估了江澤民。第一,江不是在位幾年,而是十幾年;第二,江雖然「顧全大局」沒有改動鄧的隔代指定,但他憑自己的力量也搞隔代指定,令鄧指定的接班人尷尬不已,一直影響到明年的十八大。